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T-Khenpo CiChenLuoZhu.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T-Khenpo CiChenLuoZhu. Show all posts

Thursday, July 30, 2015

居士五戒

居士五戒

作者:堪布慈誠羅珠發佈時間:2013-03-19 來源:慧燈之光三

有不少皈依佛門多年的居士,仍然對居士五戒的具體細節不太清楚,為了令大家能夠正確地取捨,此處簡單地介紹一下居士五戒。

一、總述
戒律包括居士戒、沙彌戒、比丘戒等等。其中的居士五戒,是佛陀對佛教徒的起碼要求。
自古以來,學佛的人就可分為兩種——在家人和出家人。因為出家人不用處理很多的世俗事務,可以毫無牽掛地將所有身心都投入到修行當中,所以對出家人的要求就比較高。作為出家人,就應受持難度較大的沙彌戒與比丘戒等等。
而作為在家人,則需要面對各種生存的壓力、世事的牽絆,所以相對而言,就往往達不到太高的標準。因此,佛陀對在家人戒律方面的要求也就比較低。即便如此,作為在家人,也必須受持不同層次的居士戒。
居士五戒屬於別解脫戒。為什麼稱為“別解脫戒”呢?所謂別解脫,也即別別永久解脫或分別永久解脫的意思。分別解脫的內涵雖然有多種,但最主要的,就是誰受持該戒,誰就會得到永久解脫的意思。比如說,兩人當中一人受戒,而另一人不受戒,則受戒的人可以獲得永久的解脫,不受戒的人就不能獲得解脫。
是否所有人所受持的殺盜淫妄酒五戒都稱為別解脫戒呢?並非如此。殺盜淫妄酒五戒可分為三個層次——世間的五戒、小乘的五戒以及大乘的五戒,共計十五條戒。也就是說,不殺生戒可以分為世間的不殺生戒、小乘的不殺生戒以及大乘的不殺生戒三種。舉一反三,不與取(盜)戒、邪淫戒、妄語戒、酒戒也都可分為三種。區別三個層次的依據,就是以前所講的三個差別。
同樣,沙彌十戒也可分為三種,也即三十條戒,包括世間的十戒、小乘的十戒以及大乘的十戒;依此類推,二百五十三條比丘戒、三百六十多條比丘尼戒等等,都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世間的戒律、小乘的戒律以及大乘的戒律。
是否屬於別解脫戒,就要根據受戒人的動機來判定。如果一個人受持五戒的動機,是為了今生的健康、長壽,為了來世可以轉生為天人,或者俱有名利、地位、財產、健康等等的人,就只能稱為世間五戒,世間五戒與外道的戒律是沒有區別的。
包括現有的和釋迦牟尼佛住世時古印度的很多宗教在內的外道,都制定了本宗教特有的戒律,其中有些外道的戒律比佛教的戒律還要嚴格。比如說,佛教認為:在走路的時候無意間踩死螞蟻,或者在燒火以及點燈的時候,無意中燒死了飛蛾、小蟲,因為當事人不是故意而為,即沒有殺生的動機,所以就既沒有犯戒,也沒有罪過。但有些外道卻認為,以上行為也有殺生的罪業;另外,有些外道認為:即使在荒無人煙的地方,如果沒有人將水井、河流等處的水給予自己,自己卻擅自飲用,就犯失了不與取戒(盜戒)。儘管外道的戒律比較嚴謹,但這些戒律卻只能稱之為戒律,而不能稱之為別解脫戒。
為什麼這些與外道相同的五戒不屬於別解脫戒呢?因為,在不具備出離心的前提下,所有的戒、定、慧,都只能屬於世間的戒、定、慧,其果報充其量就是在以後流轉六道輪迴的時候,可以享有好的善報,除此之外,絕不會讓我們超越輪迴而獲得永久的解脫。比如說,如果斷除了殺盜淫妄酒,最多只能臨時性地讓我們脫離惡趣,投生善趣,卻不能徹底脫離六道輪迴,所以不能稱之為別解脫戒。
而在具備出離心的前提下,所受持的戒體,就屬於別解脫戒。守持別解脫戒,就可以令我們獲得永久的解脫。
別解脫戒可分為大乘的別解脫戒與小乘的別解脫戒。如果要使所受的戒體成為小乘的別解脫戒,就必須具備出離心。出離心是小乘別解脫戒的起碼要求,如果具備了出離心,則所受的戒體至少可以算得上是小乘的別解脫戒。
因此,如同受持菩薩戒之前,需要有不造作的世俗菩提心,只有在世俗菩提心的基礎上,才能得到真正的菩薩戒一樣,我們在受五戒之前,最好也要培養起出離心,在具備出離心的前提下,哪怕受持一條戒,也屬於別解脫戒,否則,就只能成為一種形式,而不能獲得別解脫戒的戒體。至於出離心的內涵,我們以前已經講過多次。修持出離心的方法,就是四個外加行的修法。
總而言之,無論所受持的戒條再多、再嚴格,如果不具備出離心,則所受持的戒體都不是佛教所特有的,所以不能稱之為別解脫戒,而只能稱為世間的戒律。
請大家回頭反觀一下,自己在受持居士戒的時候,究竟抱著什麼樣的目的。如果發現自己當時並不具備出離心,則從受戒之日起直至今天,我們心中所有的戒體,就並不是佛教所說的戒定慧三者之一的戒,而只能算是一種與外道相同的世間之戒。
怎樣才能使其變為別解脫戒呢?是否需要重新受戒呢?不需要。要改變目前的現狀,使以前的所有戒體變為別解脫戒,只需從現在開始培養出離心。在生起出離心的當下,我們以前所受的戒體立即就可以成為別解脫戒。
因為,所謂的戒律、智慧、禪定,都是指某人心中的功德,這些東西是互相影響、相輔相成的。在生起出離心以後,出離心就會對原有的戒體起作用,既不需要捨棄以前的戒體,也不需要重新受戒,自身所有的戒體自然而然地就可以成為別解脫戒。
如果我們還能更上一層樓,在生起出離心的前提下,進一步培植起無偽的菩提心,則以前所受的戒體就可以成為大乘菩薩的別解脫戒。
以前我們也講過,如果沒有這兩個關要,包括大圓滿都有可能變成世間法。既然連無與倫比的大圓滿都可以成為世間法,位居其下的其他法又怎麼可能不成為世間法呢?由此可見,出離心、菩提心是通往解脫不可或缺的必由之路,我們必須想方設法培養起出離心與菩提心。
在此之前,也許大多數居士並不清楚如何才能受持一個完整的別解脫戒,今天了解以後,也許很多人都會有一種芒刺在背的感覺,因為以前自以為是的戒律、行善、修心等等,都發生了決定性的變化,很多事情都需要從頭開始。但這也不要緊,亡羊補牢,為時未晚。只要我們能抓住當下的時機,就還來得及。
戒律是為了規範日常行為而製定的條款。因規範程度的不同,而分為在家戒、出家戒等各種層次的戒律。 作為佛教徒,如果不對自己的行為加以規範,而毫無顧忌地殺、盜、淫、妄,則所謂的學佛就不會有什麼效果。 佛陀也講過,只有先將一塊布洗淨,才能為這塊布染上顏色。如果布上滿是污垢,就不可能染上純正的顏色。 同樣,如果要學佛,就要先將行為規範以後,才能在此基礎上修行。
作為居士,最關鍵的是要受持殺盜淫妄的戒條,但因為在飲酒之後,人就會因迷亂而無法自製,在精神失控之後,殺盜淫妄的行為也就會隨之而陸陸續續產生,所以,為了保護前四種戒體,佛陀就制定了酒戒。
關於飲酒的規定,小乘佛教內部也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凡是飲酒,都屬於罪業;另一種觀點卻認為:對於沒有受持酒戒的人而言,因為酒也是一種飲料,在不喝醉的前提下,適當的飲酒也不算是罪業。
但是,從戒律的角度而言,大多數人的立場還是站在飲酒就是罪業的一方。暫且不論飲酒是否有罪,只要佛陀在戒律當中明令規定不得飲酒,我們就應當嚴格遵照執行。
雖說隨著時代的更替、思想的變遷,傳統的習俗、舊有的觀念、往昔的行為就會因跟不上潮流而成為過去式,新時代的人是不會再對其感興趣的,但佛陀對弟子們的這個五戒要求,是在任何時代、任何環境下都不會因過時而被淘汰的。
有些宗教也規定了一些教條,但只有虔誠信奉這些宗教的人才會去遵守這些教條,其他人就不一定會接受。比如說,基督教認為,上帝在六天中創造出了世界,第七天是休息的日子,所以,世人在每週第七天的星期日也應當休息。如果有人在第七天不休息,就會有罪過。
有些基督教徒曾在英國與別國打仗失利的時候寫信譴責英國政府,認為導致戰爭失敗的原因,就是英國政府在星期天沒有休息而造成的。不知這些說法是否有確切的證據,如果沒有就很難說服別人。雖然人人都喜歡休息,但這種類似規定星期天必須休息的種種理由,就有可能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被歷史的車輪輾得粉碎。
但是,無論人類社會如何發展進步,即使在一萬年,乃至幾十萬年以後,任何人也不可能打破倫理道德觀念,而明目張膽、肆無忌憚地去殺盜淫妄。只要人世間需要和平與幸福,就需要有斷除殺盜淫妄的要求。如果不對殺盜淫妄的行為加以約束,整個社會就會亂套,在動盪不安的生活環境中,又怎麼可能有什麼幸福、和平可言呢?因此,佛陀所製定的殺盜淫妄戒,是永遠符合歷史潮流的。
關於守持五戒的功德,在經書中的教證可謂卷帙浩繁,此處無法一一列舉,歸納而言,則可分為現世的功德與來世的功德。
現世的功德為:如果現世當中沒有戒律,就不會有禪定;如果沒有禪定,就不會有智慧;如果沒有智慧,就無法斷除煩惱、獲得解脫。
來世的功德為:《等持王經》雲:“經恒沙數劫,無量諸佛前,供養諸幢幡,燈幔飲食等。若於正法壞,佛教將滅時,日夜持一戒,其福勝於彼。”也就是說,在恒河沙數的大劫中,每天以充滿三千大千世界的勝幢、飲食、黃金、白銀等寶物供養諸佛菩薩,其功德也不能與在末法時代一晝夜中受持一條戒的功德相比。
佛經中還說過,某人在佛陀住世時,出家受比丘戒長達五百年,並始終保持戒體的纖塵不染。但是,如果有人在人類煩惱極其粗大的末法時期,在二十四小時內僅僅守持一條戒的功德,也遠遠勝過前者。這裡所說的戒,並不僅僅指出家人的戒,包括在家人的戒也是一樣的。
我們可以推算,清淨地持守五百年的比丘戒是多麼地難得。“人生七十古來稀”,以現在人的壽命來衡量,能夠活到七十歲的機率並不是很高。而戒律規定,在二十歲之前是不能受比丘戒的,如果每世在年滿二十歲時受比丘戒,然後持守淨戒五十年,直至風燭殘年的七十歲,也至少需要十世。能夠在漫長的十世中都將一生中的最佳時光用來守持比丘戒,其功德應當是不可思議的,但與末法時代持戒功德相比,就顯得望塵莫及了。當然,如果能在具備菩提心的基礎上持戒,其功德就更是不可估量。
關於持戒的功德,在《贊戒論》等論典中講得十分詳細,如果有興趣,大家可以參閱有關論著。
受持居士五戒的機會並非俯拾可得,如果有這樣的機會,大家還是應當珍惜。現在普遍存在著自稱已經皈依,卻沒有受持皈依戒;自稱是居士,卻沒有受持居士戒的現象,這是很可惜的。如果沒有受持任何戒律,就算不上是佛教徒。
因為,所謂的四眾弟子,包括比丘、比丘尼、居士(優婆塞)和女居士(優婆夷)。只有在皈依的基礎上,受持相應的戒律,才能成為這四種人。如果不具備任何一條戒體,就不能自稱為佛教徒。所以,受戒是十分重要的,大家一定要加以重視。
如何受戒呢?沙彌戒與比丘戒是無法對其中的戒條進行選擇的,除非不受戒,否則就必須受持全戒。也就是說,如果要受比丘戒,就必須受持所有的二百五十三條戒,其他的比丘尼戒、沙彌戒與沙彌尼戒也是一樣。
但居士戒卻並非如此,它與菩薩戒一樣,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選擇。因此,在受居士戒之前,就可以先對各個戒條的要求詳細地了解一番,然後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選擇,能受持幾條就受持幾條。
但在這一點上,也有不同教派的觀點,這裡所說的不同教派,並不是指藏傳佛教內部的不同教派,而是指一切有部與經部的觀點。
一切有部認為:受戒的時候,必須將五條戒全部受完,否則就只能成為普通的行善,而不能成其為戒體。但在持戒的時候,就可以進行挑選,能持幾條戒就持幾條戒。
但經部卻對此觀點不以為然,他們認為:如果受戒的時候已經將五條戒全部受完,而在持戒的時候卻並沒有全部守持,就應當屬於犯戒。
所有的大乘宗派都不承認一切有部的觀點,而認為經部的觀點是有道理的,所以,我們也應當按照經部的規定去作。也就是說,在受居士戒之前,就應當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抉擇,能守持多少條就受持多少條。
但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酒戒是別無選擇的。如果不受持酒戒,其他的戒就不能成為完整的戒。戒除殺盜淫妄,都必須建立在戒酒的基礎之上,如果不能戒除飲酒,其他的惡業都有可能因此而引發,所以不能成為完整的戒體。
但是,也有一種人嗜酒如命,即使遭遇命難,也無法做到不飲酒,那麼這種人也可以受持其他殺盜淫妄戒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戒條,但卻不能稱之為戒律。不過,發誓斷除這些惡業仍然具有很大功德,所以,即便在名稱上有所區別,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我們還是應當盡力受持其他的戒。
酒戒之外的其他四條戒雖然好像沒有選擇的先後規定,想受持其中的任何幾條戒都可以,但最好能受持不殺生的戒律。首先,因為殺生的惡業最為嚴重;其次,作為一個佛教徒,我們也不應該殘酷無情地殺害生命;另外,在經書當中也說過,不殺生戒是所有戒律中最重要的一條戒。
受持一條戒的居士稱為一戒居士;受持兩條戒的居士稱為二戒居士;受持三條戒的居士稱為多戒居士;受持四條戒的居士,名稱上也稱為多戒居士;受持五條戒的居士,就是圓滿居士。受持的戒條越多,資糧積累得越快,斷除罪業的力量也越強。比如說,雖然受持三條戒與受持四條戒都稱為多戒居士,但實際的意義卻有著天壤之別。因此,受戒肯定是多多益善,我們應當盡可能地多受一些戒條。
受持戒體的程序是:首先,在正式受戒之前,應當發菩提心,至少也必須要有出離心;其次,在受戒的同時,也必須受皈依戒,因為所有的戒律,都必須建立在皈依戒的基礎上;第三個程序,才是正式受戒。
有人也許會懷疑:在我們念誦了三遍儀軌之後,善知識就會告訴我們已經得戒,但我們所得到的戒體究竟是什麼?在哪裡呢?
一切有部認為:我們所受的戒體,是一種稱為“無表色”的物質,這種物質,就像防洪水的堤壩一樣。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真正的戒體,就是發誓從現在起直至離開人世為止(盡形壽),絕不違背自己所受戒條的決心。但僅僅有決心,還不能成其為戒體,只有在自己有了決心,並參加了受戒儀式之後,才能具備戒體。
如果有朝一日自己捨棄了當初的決心,並作出犯戒的行為,原有的戒體就不復存在了。由此可見,是否具備戒體並不神秘,只需撫躬返視,觀察一下自己的相續便心知肚明。

二、居士五戒的具體規定
(一)不飲酒
什麼叫做不飲酒呢?關於酒的概念,在經書中講過很多,包括谷酒、酒粉、能醉、放逸之物等等。這些都是釋迦佛在世的時候,也即兩千多年前,世人所享用的酒類。其中的谷酒,也就是至今尚存的、用糧食釀製的酒類;所謂“酒粉”,是指帶有酒精成分的粉末,用其泡水便可成為酒;所謂“能醉”,是指該酒必須具有使人喝醉的能力,如果無論怎樣喝,也不會喝醉,就算不上是酒;所謂“放逸之物”,也就是指能醉,因為在醉了以後,就會放逸、懶惰、不精進、喪失意志,所以稱為放逸之物。無論如何,只要有酒味,能使人喝醉,則不管是白色、紅色、還是其他顏色,都稱為酒。
飲酒的概念,就是要一口口地嚥下去。經書規定,只要吞下了超過一滴的酒,就算犯戒。如果是外用,雖然通過毛孔也可以讓酒類進入身體,但卻不屬於飲酒。甚至在口腔需要消毒時,用酒類漱口,然後吐出的行為,也不算犯酒戒。
有些食品以及藥物裡面也含有酒的成分,如果在食用或者服用的時候,發現有酒的味道,就應當用其他的食品和藥物代替。如果在這些食品以及藥物中,酒的味道並不明顯,則即使食用或者服用也不算是違犯酒戒。
另外,如果將一公斤的酒熬到只剩下半公斤,在原有的酒味以及醉人的能力已經徹底消失以後,用來泡藥服用以治療疾病,就不算是犯戒。
另外一種情況我們以前也講過,就是在灌頂或者會供的時候,也不能直接喝酒。在密宗會供的時候,食物一般是用右手來接,而液體狀態的飲料一般是用左手來接。在接受酒類的時候,只需用左手的無名指沾在酒裡,然後塗在嘴唇上,就既表示已經接受誓言物,同時也沒有違犯酒戒。
目前在包括藏地在內的某些地方,偶爾會出現一些不容忽視的現象,很多人可能也曾經遇到過。有些所謂的成就者,將“加持香煙”、“加持酒”等所謂的“甘露”,散發給盲目無知、不明真相的居士,並告訴對方只要抽這些煙,喝這些酒,就“可以治病”甚至“打通中脈”。 居士當中有一些人也自欺欺人地幫助這些人進行煽動、鼓吹,很多沒有聽過正規佛法,沒有受過系統教育的居士一聽到這些宣傳,就難辨是非、信以為真。也許在喝了這些酒、抽了這些煙之後,暫時可以減少一些病痛,但究竟是好是壞,誰也說不清楚。一些魔障與世間的小鬼神也有這樣的雕蟲小技。但這種以訛傳訛,公然違背佛陀教言的行為,是會令很多人對佛教產生誤解並繼而大失所望的。
我們不能否認有些成就者可以將菸酒變為甘露的說法,我們也不去評論誰有成就,誰沒有成就,誰有能力將酒變成甘露等等,雖然這些情況也不能排除,也是有可能的,但是,在佛教群體裡,沒有比釋迦牟尼佛更具權威的人物,佛陀在很早以前就規定,只有佛才有製定與修改戒律的資格,除了佛陀以外,包括僧眾都沒有資格修改戒律。因此,我們的所有行為,都必須以釋迦牟尼佛的教法為原則,全盤地按照佛陀的要求去做,任何人都不得違越。
在末法時代,即使是佛教徒,也很難嚴格遵守教規,而有可能會犯錯誤,並作出殺生、偷盜等等的惡行,這是情有可原的,但這不是佛教的過錯,而是個人的問題。 如果自己做不到,就要有自知之明,就要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並引咎自責:因為我有貪嗔癡的煩惱,所以達不到佛陀的要求,這是多麼地令人慚愧啊!而不能顛倒是非、混淆黑白,將自己違背教規的行為,堂而皇之地說成是藏傳佛教的特點,讓別人產生這是正統佛法,是佛陀要求的錯覺,並使別人因此而對佛法生起邪見。
現在就有這些問題,人們往往在還沒有搞清事情的來龍去脈之際,便將佛教圈內個別人的行為與佛教混為一談。如果某位藏傳佛教的教徒行為好,就說藏傳佛教好;如果某位藏傳佛教的教徒行為不妥當,就說藏傳佛教不好。實際上,個人的行為與整個團體是毫無瓜葛的,誰的行為出了問題,就是誰的問題,這既不是藏傳佛教的問題,也不是禪宗、淨土宗等任何一個宗派的問題。
眾所周知,世間團體的某個人犯了錯誤,其他人也只能指責這個人是敗類,或者要求團體內部給此人予以處分,但誰也不能將某個具體的人所犯的錯誤強加給整個團體。
佛教團體也是一樣,確定是否為佛教的問題,就需要去翻閱佛教的經典,如果佛經中有讓人去做壞事的說法,就是佛教的問題,而不是個人的問題,如果有人按照佛陀的指令去作了錯事,就應當歸咎於佛教。但是,如果有人膽敢超越戒規界線,違背佛陀言教,那就是他個人的問題,大家應當將這兩點劃分清楚。如果能將此二者分得涇渭分明,就不可能對整個佛教產生誤會。
同樣,在看待現在經常出現的打著藏傳佛教旗號,或者假冒活佛之名進行騙錢、騙財等問題方面也是這樣,如果在藏傳佛教的經典中有這樣的規定,就是蓮花生大師等前輩上師的毛病;如果他們不但沒有這樣要求,而且反復強調要嚴格遵循佛陀教言,不能作出有辱佛法的事情,我們又怎能將罪責推給藏傳佛教呢?
只有佛陀在即將示現圓寂之際,曾經制定的一個言簡意賅的簡略戒規,其中對戒律的界線留了稍許的餘地:就是在不違背原則的基礎上,允許戒律隨著時代的變遷、區域的不同而因地制宜。在以後因各地的風俗習慣而無法完全依照戒規執行的時候,也可以在不違背大原則的前提下適當地入鄉隨俗。除此之外,誰也沒有權力對戒律進行根本性的更改。
但其他宗教卻並非如此。在古代的西方,因為教皇與國王之間往往是瓜葛相連的,為了政治背景的需要,為了加大統治的力度,就進行過宗教改革,也使宗教的內涵發生了轉變。比如說,在早期的《聖經》舊約中,是有前世今生提法的,但教皇與羅馬帝王出於某種目的,就取消了這一說法,在後來的《新約》中,就不再承認前世今生的存在。
言歸正傳,雖然我們在介紹酒戒的時候列舉了這些問題,但不僅僅是酒戒,包括所有的戒條,我們都應當按照佛陀的規定,如理如法地進行取捨。
曾經有人問我,為了工作、為了應酬等等,是否可以喝酒,在此明確地告訴大家,無論為了什麼,都不能破例。凡是喝了酒,就必然犯酒戒,這沒有迴旋的餘地。
(二)不殺生
居士五戒中的不殺生,與十不善中的不殺生是不相同的。十不善中的不殺生,是指不殺害所有的生命,而居士五戒中的不殺生,是指不殺害特定的生命,也就是指人類。
也許有人會提出疑問:既然戒律只要求不殺人,是否就表示允許殺害其他生命呢?決不可能!
十不善是不需要由誰來製定的,本體、自體的不善(自性罪),是在任何時間、任何條件、任何環境下,都不可能對包括佛陀在內的任何人有所開許的。一旦有人違反,而去殺害了其他生命,就必然會承受墮入地獄的果報。但不殺生戒的對境,就只是特指人。在守戒的時候,就必須遵守不殺人的戒條。雖然殺害其他生命從根本上來講不會違犯居士戒,但也會違犯居士戒的支分或者類似的戒條。
放生的時候偶爾也可以看到,在放生念經之際,有的居士一旦被蚊蟲叮咬,就會在不經意間,隨手“啪”的一下就結束了蚊蟲的生命。雖然這不一定是故意殺生,但因為有了很長時間的串習,所以一不注意,就會有這種動作。在此再一次重申,無論對境是動物還是人,殺生的罪業都是十分嚴重的,我們不應該因為戒律沒有規定,就隨意地去殺害其他生命。
以前也講過,違犯每一種戒條,都需要具備四個條件:第一個為對境;第二個為思想或者精神;第三個為行為或者行動;第四個為究竟或者結果。這四個條件是確定是否犯戒的分水嶺,如果所有條件都完全具備,就會徹底犯戒。下面一一就不殺生戒的詳細界線進行闡述:
1 、對境
殺生的對境,就是指人。人可以分為兩種:第一為成人,這裡所說的成人,是指已經出生的人,包括從呱呱墜地到撒手歸西之間的所有人;第二種為胎兒,就是指尚未出生的人。
從戒律對生命的定義來講,並沒有住胎一周、兩週、一個月、兩個月的分別,在精卵和合的那一剎那,就是生命的開始。從該瞬間直至新生兒出世,這一階段的生命就叫做胎兒。因此,作為不想生育的夫婦,就必須採取有效的避孕措施,並力爭做到萬無一失。因為,如果故意墮胎,就屬於犯戒。
2 、思想
思想分觀念和動機兩方面:
所謂觀念,是指認定對境。如果觀念已經錯亂,則不犯根本戒。比如說,如果想殺死張三,而實際上卻殺死了李四,即使具備了其他的所有條件,就事實而言,是實實在在地殺了一個人,但也不算犯根本戒。因為當事人的觀念已經發生了錯亂,並沒有超越這條界線,所以不算徹底的犯戒;
所謂動機,是指要有殺人的動機。如果沒有殺人的動機,只是想嚇唬對方一下,但對方卻因為驚嚇過度而死亡;或者只是想打對方一頓,卻不小心失手將對方打死。這種意外的過失殺人,也不算徹底的犯戒,在懺悔之後就可以恢復。
如果是現役軍人,在因戰爭爆發而必須上前線打仗的情況下,只要事先發願:無論遇到什麼危險,自己也決不殺害對方,則即使因槍砲走火而殺了人,也不會犯根本戒。
3 、行動
小乘的別解脫戒非常重視外在的行為,犯殺生戒的判定標準之一,就是必須具備為了殺死對方而槍擊、毆打、令對方服藥或者其他導致對方死亡的行為。如果只是在內心計劃、謀算,卻沒有付諸行動,就不會犯戒。菩薩戒與密乘戒在這一點上的要求往往要嚴格得多,在僅僅具備內心打算、念頭的情況下,也時常會犯戒。
4 、結果
對境死亡也是區分是否犯戒的標準之一。
在確定對境是人,沒有認錯對象,具備殺人動機以及開槍等等的殺人行為,卻沒有最終將對方殺死,而只是使對方受了傷的情況下,就不算是犯根本戒。
只有同時具備了以上四個條件,才是徹徹底底地犯戒。在了知了這些細微界線之後,就既可以善加取捨、防患未然,也可以在作出某些行為之後,根據以上標準來判定自己是否徹底犯戒,以便有針對性地採取補救措施。
(三)偷盜
1 、對境
偷盜的對境有三個條件:
首先,必須是包括食物在內的所有財產。有人認為食物與飲料不包括在內,但這種說法是沒有根據的。有人對此反駁道:如果食物不是偷盜的對境,那麼在某個國家或者地區遭遇饑饉的時候,是否就可以隨意地去偷盜急需的食物呢?這種說法既沒有教證的依據,從邏輯上來說也站不住腳。因此,凡是財產,都是犯戒的對境;
第二,就是所盜財產必須屬於沒有產權糾紛的合法主人,財產主人與當事人在所盜財產的權益上也沒有任何經濟上的糾葛。
如果失主認為所丟失的財產不可能再找回,便放棄了尋找的念頭,而從心裡捨棄了該丟失物,在這種情況下,即使他人在之後偷取了該物,但因為當事人所偷取的是無主物的緣故,所以不算是犯戒。
經書中也講過,在釋迦佛住世時的古印度,有的人是以漿洗衣服為生的,如果風將洗衣人曬在外面的衣服吹走了,洗衣人也產生了“這些衣服已經不可能失而復得,我只有自己賠償衣服”的念頭,如果有人在此之後去偷這些衣服,就不算是犯戒。
但這只是戒律上的一種界定而已,在竊取財物的時候,除了有神通的人之外,又有誰能知道什麼東西是主人已經放棄了的呢?所以,我們也不能膽大妄為地去鑽戒律的空子。
但是,荒涼無人之地的森林、礦產,卻並不是無主物,而是屬於國家的財產。因此,我們就不能無視法律而隨意地去山上砍柴、伐木,或者私自開採礦藏;
第三,就是所盜竊的財物必須具有一定的價值。這種價值,是用純銀的價值來衡量的。以目前的純銀價值來計算,就是人民幣兩元錢左右。如果價值達到了兩元,則具備了對境的條件之一。
偷稅漏稅也算是偷盜,當然,這裡所指的偷稅漏稅,是指故意偷繳、漏繳價值足夠的合法稅金,如果是某些機關巧立名目的非法攤派等等,則不屬於此範疇。
另外,在乘坐飛機、火車等的時候,如果在運輸單位沒有同意的前提下,故意不補超重行李費,或者船票、車費等等,都算是犯戒。
在作買賣時,也只能正大光明地賺取合理合法的利潤。如果有欺騙的成分,比如說,明明進貨成本為五元,卻向買主說是十元,則其中五元的差價就不是正當的利潤,而是騙來的。如果所騙金額超過了規定價值,也算是犯戒。
2 、思想
首先是觀念不能錯亂。如果準備偷盜的物品與實際偷到的物品不一致,也不會犯根本戒。雖然不會犯根本戒,卻不能認為沒有過失,因為無論如何這也是偷盜的行為。
偷盜動機是違犯盜戒最重要的條件,如果沒有盜心,則不會犯戒。
另外,如果不是為了自己的生活,而是為了供養三寶、幫助乞丐,或者是為了孝順與自己沒有經濟關係的父母,也不會犯根本戒。
3 、行動
巧取豪奪、明搶暗偷,以及利用各種各樣的手段非法地騙取他人財物,都屬於盜竊的行為。
另外,在藉回他人財物之後,利用債主已經忘記的時機,而故意不歸還,有人以為這樣就沒有行動,所以不算是犯戒。其實,雖然沒有表面的行動,但該做的不做也算是一種行動,所以也會犯戒。
還有,在藉回他人財物以後,如果故意拖欠,而不按時歸還,在拖欠期間致使該物因損壞而價值降低,則也有可能犯戒,因為通過這種行為,而有可能會使主人損失超過兩元以上價值的財產。
4 、結果
雖然戒律中有許多細微的劃分方式,但最根本的界線,就是是否具備所盜竊的物品已經徹底地屬於自己的想法。
在已經據為己有的念頭尚未產生之前,還不算是徹底犯戒。如果在此期間被人發現,則因為尚未違越這一界線的緣故,所以沒有犯根本戒。
因此,除了經濟條件比較好、信心很大、在因果取捨方面非常謹慎的人以外,我們一般會建議年輕人在受盜戒之前要慎重考慮。其實,這只是因為盜戒的規定比較細微而已,如果在了知細微界限之後,守持盜戒也不是很難,希望大家也不要知難而退。
(四)妄語
1 、對境
所謂妄語是指:第一,說妄語的對方必須是會說話、能懂事的人;第二,所說的妄語是指特定的妄語,而不是指所有的妄語。
所謂特定的妄語,就是謊稱自己具備在欲界之內,也就是我們所生活的地球之內的普通人所不可能具備的,類似於自己可以看到天堂、地獄、前世、未來等等的功能,以及神通之類的超凡功德。一般日常生活中的妄語,不在犯戒界線之內,因此,妄語戒是比較容易守持的。當然,如果將日常生活中的妄語也納入持戒的範疇,妄語戒就很難守持了。
2 、思想
觀念不錯亂:是與其他戒條的規定一樣,比如說,如果想說自己可以看到未來,卻說成了可以看到前世,心中所想與口中所說不一致,就不算是犯根本戒。
動機:要有故意騙人的動機,犯戒必須是故意而為,如果是有口無心,而不是有意去說,就不算是犯戒。
3 、行為
必須要用自己的聲音去說。通過電話來傳遞信息,也屬於犯戒的行為之一。
4 、結果
必須對方能聽見並懂得其內在含義。除此之外,通過一些手勢或文字來表現、展示自己,則不屬於犯戒。
具體的細節不需要一個一個仔細地講,你們只需依此類推即可。
(五)邪淫
一般說來,邪淫包含非行境、非處、非境、非時、非量以及非法的行淫等等。
所謂的非行境是指:與受種族、主人、國王保護的對像以及非法的對境,包括他人的性伴侶、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七代以內的親屬、僧尼、別人已經支付了錢財的人以及未成年的少男少女作不淨行;
所謂的非處是指:在除了密處之外的口腔、肛門等非行淫處作不淨行;
所謂的非境是指:在父母、老師、上師以及僧眾等附近,三寶所依存在的佛塔、佛像、經書前(包括在佩戴系解脫、佛像、加持品等的情況下),於對方有害的地方(如凹凸不平的地面等等)、有光線的地方以及人群聚集的地方作不淨行;
所謂的非時是指:在白天、受持齋戒日、哺乳期、妊娠期、月經期間、生患不能作不淨行的疾病期間、產婦尚未完全康復期間以及傷心憂愁之時作不淨行;
所謂的非量是指:在一夜之內作超過五次以上的不淨行;
所謂的非法是指:通過毆打等強迫手段所作的不淨行。
只要符合以上六種情形中的任何一種,並且具備對境、思想、行為以及結果四個條件,就會犯邪淫戒。另外,手淫以及同性之間的非梵行,也屬於邪淫的範疇。
當然,這裡所說的邪淫,是針對在家人而言的,如果是出家人,則其內涵又有所不同,因為出家人必須從根本上斷除不淨行。
在現代社會,由於世人觀念的逐步開放,在邪淫方面的問題也越來越嚴重,從政界要人到平民百姓,從大亨富賈到電影明星,各個階層的人都捲入了性醜聞的風波,無以數計的家庭都遭到了婚外戀的沉重打擊,即使處於熱戀期的情侶,也是互相猜忌、貌合神離……
雖然在佛陀住世之時,並沒有如此猖獗的、涉及家庭倫理道德方面的社會問題,但佛陀卻以其遠見卓識預知到了這一點,並為在家佛教徒制定了這一戒規。這一戒規的製定,使很多重視因果、渴求解脫的佛教徒避免了因此而造成的家庭破碎、妻離子散。
因此,作為佛教徒,為了防止家庭問題的出現,為了樹立佛教徒的良好形象,為了緩解日益突出的社會矛盾,為了自他的暫時安樂與究竟解脫,最好能克服一切困難而受持此戒。
三、結語
殺盜淫妄四條根本戒,加上護持四條根本戒的酒戒,就是所謂的居士五戒。作為一個佛教徒,如果能嚴格遵守這五條戒,就是一個比較好的持戒人。如果能在此基礎上進一步修行,就算得上是一個標準的修行人。
現在有些居士時常被是否出家的問題所困擾,其實,雖然出家比在家具有不可比擬的功德,從各方面來說都比較好,但出家畢竟是一個牽涉面很多、需要付出極大勇氣的長遠打算,要付諸實施也有一定難度。如果暫時因為種種原因而不能出家,就盡量在前面所說的四條或者五條根本戒的基礎上,發菩提心,並持之以恆地精進修行,力爭使自己成為一名不折不扣的修行人,這在末法時期也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在古往今來的在家人,特別是藏地的在家人中,也湧現過很多超群出眾的成就者。我們也親眼見過一些並不具備超常智慧,在平時也沒有守持很多戒律、修持太多禪定,只是因為值遇了一位偉大的上師,適當地修持了無上大圓滿的人,在臨終之時,卻出人意料地顯示出有異於常人的非凡表現。這種情形,就像釋迦佛在世時,每天會有數不勝數的人獲得不同層次的成就一樣。在如今的藏地,修行人獲得成就的標誌、現像也比比皆是,大家已經司空見慣、不以為異了。這就是藏密,特別是大圓滿的功德。
關於五條戒的概念,已經簡單地為大家作了介紹。現在請各位反省一下,首先,自己所受的戒體到底屬於哪一個層次,是否需要重新發心;其次,從受戒到現在,自己是否作過犯戒的行為,如果犯過戒,則即使依照小乘自己的觀點,也可以重新受持,並且沒有受戒次數的限制。在發現自己犯戒以後,就立即懺悔,懺悔之後,再重新受戒。
當然,還有一些細微的界定是否犯戒的方法沒有作介紹,我們也不必了解太多。也許有些人在了解到一些細枝末節之後,便以為戒律有隙可乘,從而作出損人利己卻又不犯根本戒的惡行來。若是這樣,我們今天的開示,也就在無意間起了助紂為虐之效。
在此必須提醒諸位,我們此處所說的,只是不犯根本戒的尺度,但因果卻是絲毫不爽的,如果以自私心而作出任何惡行,都必將會受到業力的製裁。作為一名佛教徒,我們應該時刻檢點自己的行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逐步趨於完善。
-------
感恩fb 友Sonnam Tashi的分享_/|\_

Friday, May 22, 2015

我们为何不幸福

我们为何不幸福~慈诚罗珠堪布著
分享几篇转不幸为幸的短篇


第一次听到堪布的名字是在2014年的AmiDewa retreat. 佛友介绍了及like了他的facebook. 
当远在外国的佛友要我帮她拿12月讲座的票时,我也没有想到要参与,尤其有几晚是与Mani retreat 撞期。
机缘巧合下,在Mani retreat 认识了一位新佛友, 为我简介了堪布的慈悲。提起了我一点的兴趣。法会结束后隔日早上,要我帮忙拿票的佛友极力推荐去听他的讲座。带着好奇心的我就到了水泄不通,人挤人的大众会所,很幸运地坐到一个好位子忍受了二小时的盘腿疼痛。

对当晚禅修的讲座只是感觉一般,但机缘巧合下,主办单位说有最后一对29日的票,讲题是<<实修及次第>>,当时对实修方法有待加强所以有些兴趣而友人又一再鼓励所以就决定再试试看。也许与他的菩提心课题刚好相应,当晚之后我就成了他的"粉丝"追着他在新加坡的讲座。奇妙的是许多疑问都在他的讲座找到答案。接着,也接触到许多他之前的讲座视频,文章让我对藏传佛教有了更正确的认识。
以下分享一些找到的网址
English fb of Khenpo! 

堪布慈誠羅珠在新加坡 HE Khenpo Tsultrim Lodrö Rinpoche teachings in Singapore


《調心的方法》慈誠羅珠: http://youtu.be/0ptmfXBPfZ0

慈诚罗珠堪布:照此去修,肯定能够发起菩提心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536810666582174&substory_index=0&id=100007597669423


很棒! 15/1/21堪欽慈誠羅珠仁波切『看見希望』講座 第七場


普除違緣賜諸悉地祈禱文ᴴᴰ_米旁仁波切(慈誠羅珠唸誦)http://youtu.be/0JMm2jXy8_4


Please read! 请详读!!!
阿弥陀佛的修法
作者:堪布慈诚罗珠
http://www.huidengzhiguang.com//c/2011-05-05/362.shtml

但是,读了许多,还是得己闻思修.消化理解,再融入生活实修.
希望在解脱道上能继续遇到善知识的教导,互相勉励精进,.
阿弥陀佛!

Saturday, January 24, 2015

修行的最後目標是什麼?

觉得这篇很有意思,也需反复读与思考。
修行的最後目標是什麼?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033903819956966&id=412009498813071
-----------

 兩股力量匯聚就能摧毀阿賴耶識

  講課之前,請大家發願:“為度化天邊無際眾生成就佛果,我今天認真聽法,精進修持”!

  為什麼要修五加行?這個問題非常重要,我們每一個人在修行道路上會不會取得成就,都取決於五加行修得怎麼樣!修行的最後目標是什麼?證悟空性。為什麼要證悟空性?斷除自私行。為什麼要斷除自私行?因為有自私行,會產生貪、嗔、痴、慢等各種煩惱,導致各種痛苦和罪業,不但傷害自己,也傷害眾生。怎樣斷除自私行?唯一方法是證悟空性,也即大圓滿、大手印的境界。怎樣證悟空性?有三種不同方法:

  1、顯宗中觀方法:用邏輯推理辯證方法,證實世界虛幻,萬事萬物如夢幻泡影。

  2、密宗方法:氣脈明點的方法去證悟空性。我們與佛的差別是什麼?為何不能證悟空性?是我們的執著和分別念,而執著與空性是矛盾對立的。我們一直執著所謂物質、精神、自己、他人、眾生、三界等等一切,心裡有執著就不會有證悟空性的智慧。證悟之前要斷除執著,怎樣斷?氣脈明點的修法完全可以斷除心裡的各種雜念,剩下來的是心的本性。大圓滿又叫自然本智。自然:不是造物主創造的,不是其他任何因緣造成的,自然永遠存在。本智:萬事萬物的本來面目。不是物質,是智慧。佛陀二轉法輪時宣講了空性,佛陀三轉法輪時宣講瞭如來藏光明,如來藏就是佛性。佛陀從光明的角度講如來藏,是光明和空性的結合。各種煩惱雜念像灰塵一樣覆蓋了我們的心,使我們看不到如來藏。氣脈明點等修法使我們在短暫時間內可以完全脫離所有雜念,這時候再加上上師的竅訣引導就可以證悟。

  3、大圓滿、大手印:大圓滿沒有更多邏輯推理,沒有用更多氣脈明點的修法。心的本性本來就超越了所有語言,語言根本無法如實表達深奧的東西,特別是如何進入心的本性和證悟。我們打坐,有時狀態好時心就像透明的水晶玻璃,很透明清澈沒有任何雜念,這時心很輕鬆放鬆,很舒服寧靜。這就是心的本性嗎?不是,這是阿賴耶識作用的。沿著這個境界再往怎麼修持也沒有辦法找到心的本性,因為阿賴耶識是永遠不會讓我們發現心的本性的。大圓滿則摧毀和斷除了阿賴耶識,它是怎樣做到的呢?我們知道如果不斷除和摧毀阿賴耶識,永遠不可能證悟空性。那麼依靠何種特殊力量,我們可以斷除阿賴耶識,開啟心的本性?四禪八定也停在阿賴耶識上,將人的雜念降低到阿賴耶識下面,會出現種種神通和禪定的效果,但也只是將心的波動降低了而已。再往下走,世間的四禪八定沒有辦法,但不往下走又不可能證悟空性。要依靠什麼力量再往下走呢?

  所有這此問題的唯一答案,我們要證悟唯一的辦法是:

  一、修五加行,讓自己的根基成熟;

  二、找到有大圓滿證悟經驗的具格金剛上師,通過上師的加持,用這個力量把阿賴耶識層面摧毀,直接進入心的本性——光明如來藏。宇宙飛船超越地心引力飛向太空要藉助火箭的推動力,火箭就是五加行的力量和上師的加持相結合,能夠摧毀阿賴耶識層面,就像烏雲消散見到藍天——“心的本性”一樣。

  五加行力量怎樣進入心的本性?從外加行開始:我們通過“人身難得”、“壽命無常”、“輪迴過患”、“因果不虛”四個外前行來修出離心。阿瓊堪布和華智仁波切都曾說,如果沒有出離心、菩提心,閉關脩大圓滿九年連解脫種子都不能播下。通過皈依、發心後我們成為一個真正的大乘修行人,成為菩薩!什麼是菩薩呢?當普通人生起菩提心以後就是菩薩。菩提心有了以後,可以斷除很多罪業,積累很多資糧,生起菩提心的當下,五無間罪都可以得到控制和減輕,其他罪業更是當下就可以清淨。然後我們通過修金剛薩垛,以四對治力念誦十萬遍百字明,來清淨無始以來的自己所造的罪業,否則未得到有效清淨的罪業是證悟的嚴重障礙。我們進一步修曼荼積累資糧,積累很多資糧後,我們就會得到很大的力量和能量以便摧毀阿賴耶識,積累資糧最好最善巧的方法就是修曼荼。上師瑜珈是通過上師的加持推動我們們向證悟前進,但注意不是所有上師都有加持。虔誠心的力量可以得到加持,這是不可思議的,再加上真正有修證的上師本身的加持,這兩者結合,我們會得到大量資糧和力量。

  總結一下,加行力量+上師加持力量=摧毀阿賴耶識。

  當阿賴耶識短暫停止後,剩下的就是心的本性。在這個時候輔以具格金剛上師的竅訣引導,當下可以開悟,證悟大圓滿。修加行為何能證悟大圓滿?因為不修加行沒有力量摧毀相續中的阿賴耶識,通過禪定打坐也解決不了,相續中的煩惱雜念盡除不了。每一次打坐都在阿賴耶識上無法再深入。修四禪八定時,當修行人感覺到虛空與心融為一體時,以為自己證悟了,其實也只是阿賴耶識的感覺,沒有辦法去突破阿賴耶識的範圍。

  我們通過大量聞思才能找到正知正見,但修行則只有一條路,一定要從外加行、五加行開始修。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指出三主要道:“出離心”、“菩提心”、“證悟空性”,這是漢藏所有教派都公認的不二之路。其中主要靠出離心和菩提心積累特殊力量來摧毀阿賴耶識!所以說,我們可以聽聞很多法,但修行要次第、有順序,就像經過小學、中學、才能上大學一樣,次序不能紊亂。這方面藏傳佛教做得很好,每個環節都有特定標準,次第非常規範和嚴格。

  外前行和五加行的修法在《大圓滿前行引導文》和《慧燈之光二》中介紹得很詳細了,關鍵要去如法修行。修加行要花一定工夫,三年,五年或更長,不能急著要結果。過程非常重要,要一步一步紮紮實實地修。華智仁波切弟子有的修了十幾遍甚至二十幾遍的,但他們最後都證悟了。要靠修前行加行具備證悟的所有條件,我們的內心這麼浮躁,貪嗔癡我慢的五毒煩惱這麼嚴重,沒有加行的力量是根本不可能獲得證悟的。一旦缺少加行的基礎和條件,我們就沒有推動力去摧毀阿賴耶識,進入如來藏,獲得真正的證悟。

Friday, January 16, 2015

阿弥陀佛的修法~ 堪布慈诚罗珠

Please read! 好棒!请详读!!!
阿弥陀佛的修法
作者:堪布慈诚罗珠
http://www.huidengzhiguang.com//c/2011-05-05/362.shtml
-------------------------------

一、宣讲阿弥陀佛修法的原因

在关于临终诀窍的开示中曾讲过,当我们活着时,需要作一个选择:是期望往生莲花生大师的刹土,还是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以便在中阴身或是临终时,能够一心一意地再三祈祷,往生至自己选择的清净剎土。这种十分确定的渴望往生之心非常重要,这就是讲阿弥陀佛修法的由来之一。

另外,阿弥陀佛修法对大多数人来说,原本就是非常重要的。已经证悟大圆满的人,或者是修持密法已臻很高境界的人,不一定需要修阿弥陀佛的修法,因为他们即生便可以成就,最晚在中阴之时也可以解脱,所以他们不会有来世,也就不需要选择往生的刹土。但对其他人来说,往生极乐世界却是相当重要的。

佛教历史上来看,即使是达到很高境界的龙树菩萨,最终也是去了极乐世界;像法王如意宝那样的大圆满成就者,从表面上看,还是选择去往极乐世界。当然,这只是劝勉后人要向往极乐世界的一种方便示现,对于法王如意宝等大成就者来说,去极乐世界或是其他地方都是一样,哪里有度化众生的事业,他们就会到哪里去,不会有这样的分别,但从表面上来看,是会有这样的选择。这也更突显了阿弥陀佛修法对一般修行人的重要性。

因为此修法既没有深奥的理论,也没有复杂的仪轨,简单易行、方便快捷,所以无论是藏地还是汉地,在没有文化,连字也不认识的老婆婆、老爷爷当中,也出现了很多成功往生极乐世界的例子。他们在临终时,亲眼看到往生的前兆,因而对死亡毫无恐惧,高高兴兴地就去了西方极乐世界。这一切,都是因为此修法很简单,能修成的几率也很高的缘故。

虽然密宗的修法非常殊胜,修得好的可以即生成就,不需要再投生,从这个角度来说,密宗确实胜过往生极乐世界等修法;但即生成就首先需要上等根基,其次还需要很多复杂的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的修法;而阿弥陀佛的修法就不需要这些,从这个角度来说,它比密宗的修法还要好。

密宗可以“即生成就”,即在几十年的时间当中就可以成佛,而往生极乐世界的修法也具有同样的能力。  如果这一生当中念佛念得非常好,那么下一世就不会投生到别处,而将直接往生极乐世界。这种人一到极乐世界,即可花开见佛,成为一地菩萨,因为极乐世界中的所有众生,都是一地以上的菩萨。

但有一种情况也许是例外,就是在修持阿弥陀佛修法时,对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有信心和渴望心,同时也抱持怀疑态度的那些人,他们虽然能够往生极乐,却会在莲花里待上五百年而不能出来,在此期间只能听到阿弥陀佛的声音,却不能见到佛陀。

对于这种人,有一种说法认为,他们很可能还没有登地,即不是一地以上的菩萨。因为一地菩萨在刹那间可以面见一百尊佛,而不会有这些障碍。

由此可见,除了上述这种人以外,正常往生极乐世界的人,都是一地以上的菩萨。

显宗的很多经典里也讲过,西方极乐世界一地以上的菩萨,如果愿意,七天之内便可以成佛;如果不愿意那么快成就佛果,而希望以菩萨的身份去度化众生,也可以在几百、几千甚至几亿个大劫当中都不成佛。这里所说的七天,是人间的时间。

这样看来,如果一个人专心专意地念佛,几十年后死亡并立即往生极乐世界,就算加上在极乐世界的七天,也是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便成佛了。虽然这不是即生成佛(从这个角度来讲,密宗的修法还是要快些),但往生极乐世界后可以如此快速地成就,则是不是即生也无太大差别了。因此阿弥陀佛的修法也能很快成就。

在八万四千法门当中,除了这两种修法以外,可以让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在几十年的过程当中,完完全全成佛的修法还有没有呢?答案是否定的。总而言之,一个是密宗,一个就是阿弥陀佛的修法,这两个是最关键的修法。西藏的其他显密法要有很多,汉传佛教也有禅宗等法,虽然它们都各有千秋,但却没有一个能与大圆满以及阿弥陀佛的修法相比。

大圆满修法从时间上来说成就很快,但前面讲过这是有条件的:主要是对根基的要求;还要找到有证悟的上师,能如实地赐予灌顶并传授诀窍,在各方面的条件都圆满具足的情况下,才能够获得成就。

净土的修法则不需要那么多条件,对一个不十分精进,根基一般的人而言,净土修法比密宗的修法还要好,从这个角度来看,净土修法非常重要。这是宣讲阿弥陀佛修法的另外一个原因。

二、阿弥陀佛修法的重要性

法王如意宝生前主持的最后一个法会是极乐法会。他当时给大家讲了三个要点,其中的一点就是:“所有的弟子都要修持往生极乐世界的法”,这是他老人家的遗教。不仅如此,他老人家在生前,也是在各地广泛宣讲极乐世界的功德,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弘扬往生极乐世界的法门。因为此法门三根普被,可以使很多人受益,我们因此也应该依教奉行。

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压力比较大,为了日常起居、工作等各项事物,整日都是匆匆忙忙,难得空闲。  只有少数人,才能具备修持一个完整正规的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条件。为数众多的佛弟子虽然仍在坚持修行,可条件却极为有限,困难重重。所以,要是能在兼顾其他修法的同时,还修持往生极乐世界的修法,则成就的把握就更大。

我们学院的惯例也是这样,年纪比较大的人,其修行重点肯定是放在大圆满及其加行上,但同时也修净土法门。这是法王如意宝的规定,每个人都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原因何在?就是考虑到万一在修持大圆满等密法方面收效甚微的话,还可以寄希望于往生极乐世界,因而有此要求。

有人会提出疑问:既然阿弥陀佛的修法如此殊胜,那为什么不仅修此法,还要修密法呢?

其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个原因,是密法本身具有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功德。假使阿弥陀佛的法修得不很成功,那么密法的灌顶和传承也会在我们心相续中播下极其殊胜的解脱的种子,其成熟只是早晚的问题:若不精进修行就会晚一些,但再晚在十六世之内也肯定会成佛。更确切地说,即使不修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只要不破密乘戒,成就的最终期限就不会超过十六世,这是密宗特有的功德。所以,我们不能因为阿弥陀佛修法的殊胜,而放弃修习密法。

第二个原因,是缺乏闻思有可能给修持净土法门、往生极乐世界带来不利的影响。修持阿弥陀佛的修法,必须要有极其强烈的信心,这是往生极乐最关键的条件。目前有些念佛的人不喜欢闻思,不曾学习佛法的许多重要内容。他们虽然在念佛过程中,对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没有太大的怀疑,但在因果取舍等其他方面却会存在很多问题,出现问题以后,因为缺少闻思,就会因不知如何解决而备受其困扰,以致久久不能释怀。所以一定要闻思、要修密法,从净土法门和密法这两个方面来修行是最踏实的。

有些汉地的法师提倡所谓的一门深入,也就是说,如果修净土,则其他任何法门都既不能看、也不能修。  这样做行吗?当然,如果能非常认真地修持净土法门,这样也是可以的,但必须坚持一个原则,即千万不能认为,除了阿弥陀佛修法之外,其他所有的显密法要都没有意思;而是应该在对所有佛法都具备信心的基础上,自己选择专修往生极乐的法门,这才是正确的态度。

尽管可以专修净土法门,可是我们好不容易来到人世间,得到如此暇满的人身,遇到了大圆满等非常殊胜的法,若仅仅因为执着“一门深入”,而对其他殊胜的法不看、不闻、不修,必将会是一大损失,确实非常可惜。所以对一般人而言,最好能够兼顾闻思和净土法门,这一点非常非常地重要。

我的建议是,如果是年纪比较大,文化水准又偏低的人,修行重点就要放在阿弥陀佛修法上;其他人若不具备时间等条件,也可以这样做,但只要有一点可能,还是应该尽量闻思、修学密法。这两种法都要修,这一点至关重要。

即便是修阿弥陀佛往生法,也要讲究方法,应如理如法地修持才对。

怎样是如理如法地修持呢?

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密宗的阿弥陀佛修法;另一种是显宗的阿弥陀佛修法。

密宗阿弥陀佛的修法,是在显宗的基础上,加了一些简单的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诀窍。有了这些诀窍,就会修得更快,往生的时候也更容易,这是一个特点;其另一个特点是,这种修法需要灌顶。而显宗的修法既不要求灌顶,也无需修生圆次第,所以比较简单。

这里再补充一下:对于很多老年人而言,现在修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是既来不及也不能修了;而且因年老体衰,想修很多需要体力的法,如磕大头等,也不太现实。所以,作为老年人,其唯一的选择,就是净土法门,不需要考虑太多,只要认真地去修阿弥陀佛的修法就可以了。

那么他们还需要听其他的法吗?因为听法本身就有很大的功德,只要有闻法的机会,还是不要放过;可实修时只需修净土一法即可,不论依显宗或密宗的方法都可以,自己得到哪一种修法的传承,就修哪一种往生极乐的法。

前面也讲过,很多现代人的工作、生活压力极大,想成就一个真正的生起次第或圆满次第修法,必然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要再次强调:阿弥陀佛的修法,不但老年人需要,年轻人也同样需要。为什么呢?因为,人在一生当中,应当选择并确定一个自己以后要走的方向。这个方向是什么呢?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一点很重要。所以,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大家都应当修持阿弥陀佛的修法。

以上简单地介绍了阿弥陀佛修法的重要性。

三、具体的修法

(一)远离两种违缘

《佛说阿弥陀经》是往生净土最重要的一部经典,其中讲了往生极乐世界需要远离两个违缘,具足四个因素。

需要远离的两个违缘是什么呢?《佛说阿弥陀经》中讲道:第一是五无间罪;第二是谤法、舍法罪。除了这两种罪业以外,其他如杀、盗、淫、妄等等所有罪业,都不会障碍往生极乐世界。为什么呢?因为,这些罪业虽然也很严重,但我们对阿弥陀佛的信心和对极乐世界的向往之心,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功德,以此功德就能消除这些罪障;而上面所说的两个违缘却是极其严重的罪业,必须通过其他方法才能忏悔清净。

一个违缘是谤法或舍法罪。它有很多种,其中最严重的,是指妄说不存在因果、轮回,无所谓善恶报应,也没有西方极乐世界等等;简单地说,就是认为佛教所讲的都是虚假的、欺骗人的。若这样想就是舍法,这样说就是谤法,这是最严重的。假如我们曾经有过这种想法或说法,就一定要励力忏悔,使其清净。

另外一个违缘是五无间罪。五无间罪虽然有五种,但其中恶意出佛身血[1]与破僧和合[2]这两种,现在不会发生了。当前有可能违犯的,是弑父、弑母与杀死阿罗汉这三种罪业。

一般的人都很清楚,自己有没有故意杀死亲生父母(如果不是故意,就不是无间罪)。至于杀死阿罗汉的罪业,我们也可以通过推理得知:因为阿罗汉是人或天人的身份,如果没有杀死过人,就不可能杀死阿罗汉。

现在堕胎的事常有发生,于是有人会问:被堕胎的胎儿当中会不会有阿罗汉呢?这是不可能的。因为阿罗汉是在现世当中修出来的,他证悟之后,就不会再投生。这一点不象菩萨,胎儿当中可能会有菩萨,却不会有阿罗汉。因此可以排除因堕胎而杀死阿罗汉的可能性。

而故意杀人的情形是很少的,因此如果没有杀过人,即可确定没有杀死过阿罗汉。通过如此观察,可以清楚地了知自己这一生当中是否造过五无间罪。那么我们上一世有没有造过五无间罪呢?

在上一世,我们应该是没有造过五无间罪,即使造过也已经清净了。要是上一世造了五无间罪而没有忏悔清净,这一世就绝对不可能获得人身。因为造五无间罪的人在死亡的当下,可以不经过中阴而直接堕入无间地狱,而不会有其他的投生机会。

将以上罪业都一一排除后,我们要特别留意的,就是谤法和舍法的罪过。

学佛以后我们肯定没有造过最严重的谤法或舍法罪,而以前是否造过就说不清了;对我们来说,最易造作的是较细微的谤(舍)法罪。

一种比较容易发生也比较危险的情况,是佛教内部不同教派之间相互诋毁。比如:学显宗的人认为密宗不是佛陀宣说的,是邪教,并数落密宗的种种不是;或者学密宗的人认为显宗低劣,修学显宗得不到佛的果位等等;还有学藏传佛教的人诽谤汉传佛教,学汉传佛教的人又诽谤藏传佛教;另外,因为藏传佛教内部有不同的教派和传承法脉,有些人就以世俗的浅陋眼光去看待这些教派,在这样的基础上,以贪、嗔、痴为起因,相互之间进行争论和诽谤。这些都是谤法或舍法。

佛陀在经中还讲到另一种更细微的谤法,即认为八万四千法门当中,有些法好,有些法不好,这样的分别念,也叫作谤(舍)法。

那么,应该如何看待各种不同的法门?八万四千法门是不是同一个层次呢?层次是不一样的,但层次的不同并不代表法的好坏。就像小乘的一切有部,虽然从层次的角度来说没有密宗的法高,但有些人只能用这样的法来度化,而不能以大圆满等其他方法去度化。对于这些人而言,一切有部的法就是最殊胜的。为了适应每个人的根基,就需要各种各样的法门,所以,对任何一种法,我们都不能轻视或诽谤。

这是比较细微也比较容易犯的谤法罪。

西藏有些学者,执持片面的门户之见,喜欢议论自他教派的长短;汉地有些格鲁巴、宁玛巴的追随者,也爱谈论这种是非,这种人还不在少数。

现在几乎每个城市的佛教徒都分成了好几派,相互之间不能团结友爱,却喜欢去比较各自上师的好坏、传承的清净与否……,很多人因此而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这就是谤法的罪过。所以上述这些行为是很危险的,我们绝对没有必要去争强好胜。

自己想修哪一个法就修哪一个法,无论是在显宗或密宗,汉传佛教或藏传佛教,或者是宁玛巴、格鲁巴之间都可以作选择,这是个人的自由。选择的时候,还是需要先观察,再修学。即使修不了其他的法,也绝不能对它们持有任何成见。

对所有佛法,我们都要有恭敬心;凡是修行人,就一定要团结。如果所有的修行人都团结起来,定能成办广大的弘法利生事业。反之,经常进行无意义的争论,造成派系林立的局面,会使一些本来就很缺乏真实佛法的小城市,更难受到珍贵的佛教教育,这都是自己造作违缘的结果。这种糟糕的情况在汉地比较多。

我们一定要断除这些坏习气,虽说不一定要依止所有的上师,也不一定要修所有的法,自己选择一个法就可以了,但必须对所有的佛法都有恭敬心,对所有的上师和出家人也应如此,这是作一个佛教徒的最基本的原则。

很多地方的人作不到这一点,这和他们没有系统化地接受过这种珍贵的佛教教育有关。若没有受过这样的教育,就会以世俗的眼光去看佛法,而用世俗的眼光所能看到的,也是非常世俗的东西!

以上所讲,是非常细微、十分危险、也极易造作的罪业,可是这些罪障是可以清净的。以前法王如意宝广弘净土修法的时候,首先就要求我们通过简单的金刚萨埵修法——念诵十万遍的百字明,或念诵四十万遍的金刚萨埵心咒“嗡班杂萨埵吽”,来断除这些违缘。

断除这两个违缘是第一步,然后在违缘消失的前提下,再创造四个因素,即四个顺缘。

(二)往生极乐的四个因素(顺缘)

1、观想净土和阿弥陀佛

观想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及其眷属,这是第一个顺缘。观想的时候,无需像密宗所要求的那样,一定要反复地看唐卡,直至观想得非常清楚为止。

此处的观想很简单,我们可以打个比方:如果一个人去过拉萨,另一个人没有去过。去过的人给没有去过的人讲述他的拉萨见闻:拉萨有大昭寺,大昭寺里面有释迦牟尼佛的像,这尊佛像是什么样子等等。那么没有去过拉萨的这个人,心里也就大致有个概念:“哦!原来拉萨是这样的。大昭寺是如此这般,寺庙里的释迦牟尼佛像是如此这般,……”。

同样,经书中也曾讲过:西方有一个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的环境是何等庄严;极乐世界当中有一尊佛叫作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容貌、身色等又是何等庄严……。  虽然我们没有去过极乐世界,但在看了经书或听了关于极乐世界的介绍之后,就有了一些概念:原来极乐世界是这样的……如果心里能有这种概念,就足够了。

若是修持密宗阿弥陀佛的修法,则需要反复观看阿弥陀佛的唐卡,用正规的生起次第方法去修。不过显宗的经典中所讲的上述观想方法,也是简单而有效的,所以不需要观想得非常清楚。

这样的观想说起来简单,可却是经常要作的功课,最好能昼夜不间断地观想西方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即在每一刹那的每一个念头中都不离开观想。显然,我们大多数人现在肯定做不到“念念不忘”,但也应当日夜精进,尽量做到使正念随时不离自心。

具体的观想方法,可参阅《大藏经》中有关极乐世界的描述,例如:净土宗所推广的《净土五经》,特别是《佛说阿弥陀经》;以及藏传佛教中恰美仁波切所撰写的《极乐愿文》;还有拉喇曲智仁波切所著的《极乐愿文大疏》(堪布索达吉已经将其翻译成汉文)。在这些经论中,非常清晰地描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环境和阿弥陀佛及其眷属的庄严。看了这些经论以后,对极乐世界有了大概的印象,即应时刻不忘地去观想净土。这是第一个因素。

2、积累资粮

这里所讲的积累资粮的方法,主要是指七支供。在“上师瑜伽”与“菩萨戒”的开示中,也曾经讲过七支供,和这里要讲的基本上是一样的。唯一不同的是:以前所讲的供养对境,是十方三世的佛菩萨和金刚上师;而极乐世界修法中七支供的供养对境,则是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以及住于阿弥陀佛净土当中的诸大菩萨。除了这点差别以外,磕头与供养等的观想方法都是一模一样的,这里就没有必要再重复。如果还有什么疑问,大家可以去看《极乐愿文大疏》,里面讲得非常清楚和透彻。这就是积累资粮的方法。

其实,积累资粮还有很多方法,比如守戒、放生、布施、念咒等等。尤其是在佛陀诞辰日、转法轮日、涅槃日等佛教节日里,守戒、放生或作其他善行,其功德更是会呈十亿倍地增长;而日食、月食出现的时候,也是非常重要的行善修法之机。

当月食出现时,从开始到完全恢复通常会持续三到五个小时,我们在此之前就需作好修法准备。此时睡觉是不重要的,半夜三更也要起来修法念经。如果没有什么固定的本尊修法,就修金刚萨埵,励力忏悔,或是念阿弥陀佛心咒等等,这一点非常重要。前两天曾出现过一次月食,但我们当时没有留意,又错过了一次机会,实在很可惜。

为了避免错过这些行善修法的良好时机,你们以后就要养成看历书的习惯。大家可以去买一本由西藏藏医院天文历算研究所计算出来的历书,然后学一下藏文从一到十的十个数字:1(1)、2(2)、3(3)、4(4)、5(5)、6(6)、7(7)、8(8)、9(9)、0(0),藏文数字和阿拉伯数字的排列方式一样,如:11(11)、23(23)、999(999)等,所以学起来很简单。学完以后,就可以找到佛教节日所对应的公历日期了。

西藏的正统历书认为佛陀涅槃至今已有二千九百多年了,而汉地或其他地方的佛历却只有二千五百多年,但年代有多久远,是学术界要研究的问题,对我们的修行并不重要。以我们的立场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准确地认定每年的佛教重要节日,以便利用最佳时辰来修行。

为什么月食和日食是非常重要的修法时机呢?从世俗人的角度来看,所谓的太阳和月亮,只不过是普通的恒星和卫星,月亮因地球引力而围绕其旋转,地球又围绕着太阳旋转;但从《时轮金刚》的观点来看,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临终诀窍”里面讲过,中阴身的时候,神识已经脱离了气脉明点,即使有些神识可以在中阴的境界中待上十几年或更长的时间,但由于没有红、白明点,所以他们从来看不见外面的日、月。

这就说明,外在的日月,是人体内在气脉明点的一种投影,就象人照镜子,镜子里的人并不是真正存在,只是人的影子而已。同样的,其他星球的运行,也是内在气脉明点运行规律的一种外在反映。

修气脉明点达到一定境界的人,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呼吸来推测什么时候月盈或月亏。也就是说,如果他们想知道月相的盈亏,根本不需要看历书,仅仅通过自己的呼吸即可观察出来。由此可见,外在星体的运行与内在气脉明点的变化,关系极其密切。

有些人看到藏历有时有两个十五日,有时又没有十五日等现象时,觉得很奇怪。实际上这种根据人的呼吸,即依据内在因缘——业气和智慧气的次数,与外在因缘——月球在轨道上的运行速度,而推算出来的历书,有着非常强的逻辑。

《时轮金刚》通过内在气脉明点的变化规律,来推算出外在日月星辰的运行方式,而我们根据外在星象的变化,就可以反推出内在气脉明点的状况。因此,若能在出现日食、月食或每月的十五、三十等日子,即气脉明点运行的某些特殊阶段,精进修行的话,其效果一定会非同寻常。

为什么在此期间会有显著的效果呢?藏密认为,我们每个人每天的呼吸次数是二万一千六百次(每分钟十五次),其中的绝大多数都是业气(不清净、起杂念的因素),智慧气(跟业气的定义相反)的成分很少。但在这些特殊的日子里,多数的业气就变成了智慧气,这就是在这些时候修行会有很大功德的原因。

有时在我们这个半球看不见月食,而在地球的另一面可以看到,但看到与否并无大碍,只要在出现日食或月食的日子里,无论是念经、放生或作任何善行,都会有非常大的功德,这是特殊的积累资粮的方法。

但净土修法中的积累资粮,用的是诀窍性的方法。诀窍是什么呢?就是七支供。也许由于我们天天在念七支供,司空见惯了,觉得好像没有什么了不起,但实际上却不应该这样轻视七支供,因为它是整个大乘显宗和密宗最殊胜的积累资粮的方法。

当然,积累资粮的方法还有供曼茶罗等等,但这里就不再多讲了。这是第二个往生极乐世界的因素。

3、发菩提心。

我们需要反躬自问:自己往生极乐世界的目的是什么呢?如果是由于娑婆世界当中充满了痛苦,比如人有生、老、病、死等八种痛苦,其他五道众生也有各自的苦处,特别是三恶道,就更是苦不堪言,连学法修行的机会都没有,因此希望能逃离娑婆世界,早日到极乐世界去享受,这就不是大乘菩萨的行为,更不是大乘菩萨的修法。所以不能有这样的念头,而要发菩提心。

也许有人会提出疑问:我们不是发菩提心,要在娑婆世界当中度化众生吗?那为什么还要到极乐世界去呢?

法王如意宝曾多次讲过这个问题:如今在末法时代,很多人想在修行上有出色的结果是很难的,所以就需要先往生极乐世界。正如前面所讲,往生极乐世界以后,立刻就是登地菩萨了。以菩萨超强殊胜的能力,即可自由自在地度化众生。因为在登地之后的一刹那(大约几秒钟,还不是最小的时间单位),就可以成熟一百个人的善根,也就是可以让一百个人入门,而每天则能度化成千上万的人。从那时起,才算得上是真正地度化众生。

即使我们现在有不造作的强烈的菩提心,这也只是很好的发心而已,毕竟能力有限,还是不能真正地、广泛地度化众生。要想早日具备度化众生的能力,首先就要往生极乐世界。

法王如意宝在最后的教言当中也讲过:我圆寂之后,如果有自由的话,不会立即回到娑婆世界,也不会到其他地方去,而是首先去往极乐世界,在极乐世界获得了广大的度生能力之后,就立即回到娑婆世界来度化众生(见附录2)。

菩萨在极乐世界当中获得成就之后,绝不可能为了自己的幸福而继续待在那里。因为菩萨肩负着度化众生的重任,那就是他的工作。这种使命感,会激励他立即回来度化众生,到那个时候,其度化众生的能力与现在相比,就有着天地之别了。

由此可见,若想度化众生,往生极乐世界就是最好的方法之一。从表面上看,一方面发心度化众生,另一方面自己却要去极乐世界,二者似乎有点矛盾。但经过上面的观察即可了知,类似“为了度化一切众生,我要发誓成佛;为了快速成佛,我首先要去极乐世界修行”的这种发心,和菩提心是不矛盾的。

如果不发菩提心,这个修法就不会成为大乘的法,所以务必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的修法,我们已经完整地讲过,这里就不再重复。这是第三个因素。

4、回向和发愿

该如何回向和发愿呢?在每一次打坐、放生等善事结束之际,就应当将这些善业进行回向。普通的回向方法以前也讲过,即“诸佛菩萨如何回向,我亦如何回向”。如果要往生极乐世界,就需要在此基础上再加入“愿以此善根,往生极乐刹”的心愿,这是回向的方法。

其次,每次发愿的时候,也要加入“愿我能往生极乐世界”的心愿。

发愿与回向的差别是:发愿时有无善业可以依托。比如说,在做完善事之后发心:“以作此事的善根,我想怎样……怎样……”,这叫作回向。其特点是,发愿之前作了善业,可以说依靠我们的善根而发愿,即是回向;那么什么是发愿呢?无论有没有行善,心里所发的一切愿望,都叫作发愿。其特点是,发愿之前不一定有善行。如果我们能时常发愿:“祝愿我能够往生极乐世界!”那么死亡之后,就能立即往生,所以平时最好能常常这样发愿。

今后,我们无论是回向或是发愿时,一定要在普通的发愿和回向的基础上,加入一个往生极乐世界的愿望,每次都要加,这点非常非常重要。

这是第四个往生极乐世界的因素。

以上四个因缘,在恰美仁波切的《极乐愿文》当中讲得非常完整,你们修这个法的时候,如果时间充裕,最好能常念《极乐愿文》。念诵时,不能只念仪轨而不作思维、观想,因为仪轨是为了方便观想而造的,二者皆不能忽略。

我们在走路、坐车等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要这样发心,并观想阿弥陀佛,祈祷阿弥陀佛。要祈请阿弥陀佛加持自己,于临终之时能够立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然后念诵阿弥陀佛的圣号“南无阿弥陀佛”(“南无NAMO”是顶礼的意思),另外也可以念诵阿弥陀佛的心咒“嗡阿弥德瓦阿依斯德吽舍”,或是念诵“顶礼供养皈依出有坏善逝应供正等觉阿弥陀佛”等等。念诵这些圣号和心咒要达到一百万遍,藏地很早以前就有这样的规矩。

只要能避免两个违缘,同时又能具备四个条件,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这是有佛陀教证的。只要能这样照着去作,就可以保证,此人必定能往生极乐世界。

以上是往生极乐世界四种顺缘的修法。

四、遣除疑惑

有人会怀疑:仅仅有信心和渴望心能否往生极乐世界呢?好像在汉地也有关于带业往生的争论。那么究竟能不能这样往生呢?

麦彭仁波切和很多高僧大德用了大量教证来证明:“只要有信心和对极乐世界的向往之心,普通人也可以往生极乐世界。”

为什么这么方便、容易呢?比如说,显宗在一地之前的资粮道和加行道中,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即使是密宗,也需要花费一段时间。但这个修法却什么也不需要,只要有一种对阿弥陀佛的信心,以及对极乐世界的强烈希求和渴望之心,就一定可以往生,这似乎也太不可思议了!为什么呢?

当然,如果只靠我们自己的修行,自然很难。若仅靠自力,则无论是显宗还是密宗行者,在一地之前都会经历很多磨炼。但往生极乐世界却不是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而主要是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

佛陀的愿力是不可思议的,因为佛陀在三个无数大劫当中积累了众多资粮,再将这一切善根回向于成就自己的心愿,所以,佛经中所讲的四种不可思议之一,即是佛陀的愿力不可思议。

也就是说,修持净土法门之所以可以如此轻松地往生极乐,并不全是依靠我们自身的功德,其中的绝大多数功德都是由阿弥陀佛的愿力所致。当然,仅仅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自己不修也不行,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往生极乐世界,对此不需要有丝毫的怀疑。

如果有怀疑,能否往生极乐呢?佛经里讲过:若有人认为:“这样轻轻松松、简简单单,就能往生极乐世界吗?也许能吧……”这种人还是可以往生极乐世界。   前面也讲了,这样往生后,在五百年中,都将待在莲花里,不能出来。虽然可以听见阿弥陀佛说法的声音,却不能见到阿弥陀佛,由于无法见佛,以致证悟和获得广大神通等等的时间都将推迟。无论如何,我们最好不要有这样的怀疑,信心最为重要。

麦彭仁波切也讲过,虽然往生净土的条件有四个,即净土四因,但其中最重要的只有两个:第一是对阿弥陀佛的信心(第一因);第二是对极乐世界的渴望之心(第四因)。如果能具备这两个条件,往生就没有什么问题。

在对阿弥陀佛的信心当中,包含了信任的成分,所谓信任,就是类似“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我肯定能够往生极乐世界”之类的信念。

信心有三种:清净信、胜解信和现求信。其中的现求信,就是指渴望之心。所以,作为第二个条件的渴望心,即强烈渴望往生极乐世界,希望变得像阿弥陀佛一样的希求心,也应当属于信心的范畴。

如果对阿弥陀佛根本没有信心,就很难往生,因此最首要的,就是对阿弥陀佛的信心。麦彭仁波切还说过,若能具备这两个条件,却不具备其他条件,也能够往生极乐世界。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不需要积累资粮了呢?

麦彭仁波切就此告诉我们:积累资粮是肯定需要的,但以对阿弥陀佛的强烈信心和对往生的热切渴望,就可以积累无以数计的资粮,即使没有专门去修七支供等法也无妨,因为这两个因素其实已经包含了积累资粮。

菩提心也是不可缺少的。为了使这个修法成为大乘佛法,且往生极乐世界之后,能继续做菩萨,就需要有菩提心。但如果没有菩提心,也不曾专修七支供等,而只具备前面两个条件,也是可以往生的。

这时有人又会生起怀疑:哪怕是刚刚入门的人,也可以具备这两个条件,难道往生这么容易吗?有些学者也有这样的看法。但麦彭仁波切等很多诸佛菩萨的化身,已经用大量的教证证明,在这种条件下往生极乐世界,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这里再次强调一下:通过这个修法往生极乐世界,不是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如果只靠自力,当然不可能这么容易往生,但凭借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愿力,加上自己个人的努力,绝对能够往生极乐世界。

五、珍惜暇满人身,力争往生极乐

虽然密宗的修法很容易成就,但阿弥陀佛的修法更容易成就。由此可知,能否解脱其实都掌握在自己手中;解脱是自己可以把握,可以轻轻松松作到的。

现在我们获得了来之不易的人身,但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人身都很难得。很多人除了生活方式不同以外,其生存的终极意义跟其他动物没有什么两样,这样的人身并不难得。而像我们这样的,可以自由选择解脱,并有修法机会的暇满人身却真的是很难得。只有以此暇满人身,才可以得到如此殊胜珍贵的佛法教育,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这次机会。

在修加行和大圆满法的同时,一定要安排阿弥陀佛修法的功课。老年人最关键的功课,就是阿弥陀佛的修法,其他法也可以修,但只需适当安排一些时间就可以了;而比较年轻的人,则在修菩提心等加行的同时,也需要每天单独抽出一段时间(半小时或一小时皆可),来修阿弥陀佛的修法。如果暂时作不到,也要每天坚持念诵阿弥陀佛心咒和名号,并观想阿弥陀佛。

此外,修法时间也应这样安排:在白天修极乐四因;晚上睡觉时,要修“临终诀窍”所讲五力之一的引发力,即在入睡时,要至真至诚地发心:“我一定要往生极乐世界!我一定要见到阿弥陀佛!”

作为凡夫,这样去想有用吗?以前也讲过,引发力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通过引发力的作用,晚上作梦的时候都会梦见阿弥陀佛。虽然这只是一种虚幻的梦境,但至少能够说明,自己对净土的修法有了一定的串习,在阿赖耶识中已经播下了比较好的种子。如果继续修行,临终之时就可以见到阿弥陀佛。

一些念佛念得好的人,并不是在中阴身的时候,才能见到阿弥陀佛;也不是像“临终诀窍”所讲的,会在中阴身的时候,见到那些寂静本尊或愤怒本尊;而是在呼吸即将停止,人还没有死亡的时候,在其面前的虚空中,就会显现阿弥陀佛,然后他就高高兴兴地往生了。

大家肯定也听说过,很多藏地或汉地的老婆婆在临终时,会兴奋地说:“阿弥陀佛来迎接我了!”“我看见阿弥陀佛了!”等等,还会出现很多佛经中所讲的往生瑞相。很多人都是这样,在没有丝毫痛苦的情况下,轻轻松松地走了。平时也许有人会装模作样,但临终的时候是装不出来的。这些都是非常真实的往生事例,不是像造物主之类的神秘之说,而是我们通过努力可以真实体会到的。

当然,如果你始终什么法也不修,这些感应肯定就很神秘,而且永远也无法体会;如果你能接受此修法,并且亲自去实践,就会感受到佛法的力量,体会到佛所说的一切真实不虚,对此就再也不会有神秘感了。所以,阿弥陀佛的修法极为重要,在修其他法的同时,一定要修阿弥陀佛修法。

特别是我们,如果选择修往生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修法,也许会更容易一些,因为法王如意宝这么多年一直在弘扬此法。往昔很多了不起的高僧大德也曾预言过,与法王如意宝接触过的所有人,都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当然自己也要努力)。本来阿弥陀佛的愿力就不可思议,加上法王如意宝的接引和自己的信心,往生极乐世界应该不会有太大问题。

平时要修一个真正的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非常难,但再难我们也要修,不能说因为难就不修了;不过能修到什么程度却很难预料。而阿弥陀佛的修法简单易行,成功率也很高,因此,我们一定要修阿弥陀佛的修法,绝不能忽略这一点。

-----------------------------


[1] 恶意出佛身血:此处所说的“佛”,是特指释迦牟尼佛之类的,以教主身份出现的佛,而不包括其他佛的殊胜化身。

[2] 破僧和合:特指令僧众背离释迦牟尼佛,在佛与僧众之间搞分裂的行为,不包括破坏普通僧众之间团结的挑拨离间的行为。
—---------
Copyright 慈诚罗珠佛教文化网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