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tch "E1334 02 海濤法師 加拿大大悲菩提寺 我與噶瑪巴的因緣 國" on YouTube - https://youtu.be/3Tso5LyTA2I
根本上師,指的是在幫助我們證悟到心性、空性當下的這位老師,才是根本上師。在這之前,可能你跟隨上師學了很多禪修口訣,但他不可以稱為你的根本上師,只能稱為你的上師。直到你功德圓滿,能認出你的心性、空性時,那上師才稱為你的根本上師。現在大家對根本上師的稱呼變成濫用了。——桑杰年巴仁波切
https://m.facebook.com/karmapachinabbs/photos/a.769712036378874.1073741825.420646831285398/1159886930694714/?type=1&source=48
一般說來,上師是非常重要的。所謂的「上師」是與妳非常有緣、能夠幫助妳、能夠爲妳顯示妳本性的人才是妳的上師。上師的身份可能是是一位妓女,如果這位妓女告訴妳一句話能夠點醒妳的本性,她就是妳的上師。舉例來說,今天講台上挂的都是噶居派傳承祖師的法相。白教第一位祖師是帝諾巴,他的外表看起來就像一位相當不成功的漁夫,不像現代的上師全身都是閃閃發光的。我們總認爲上師看起來一定是非常漂亮,而且全身會發光的。但我們必須知道外表長相並不能幫助我們。上師也不一定要非常老,因爲他臉上的皺紋與白發並不能幫助妳成佛,而且妳也不是想要找個爸爸。當然,父親的年紀都是比較老大的,我們不可能叫年輕的人爸爸。妳所要找的是能告訴妳究竟本來面目的人,他就是上師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636315116511257&substory_index=0&id=267012843441488&ref=bookmarks
噶千仁波切談如何如法承事上師
上師本為佛的法、報、化三身的總集。
至尊吉天頌恭曾說:“上師為佛的法、報、化的化現,即為三世諸佛的總集”。所以對上師恭敬是很重要的。而我所言的根本上師是指能給予我們三種恩惠的重要之人,能給予我們灌頂,教授密法,及口傳教言(在實修上給我們口訣的)即為我們的根本上師。而還有一種為累世緣或累世業的上師,而所謂的累世緣或累世業,是指非常非常多世,不只今世,還有過去非常多世,我們接觸非常多的上師,曾給我們傳授過教法內容,這種是累世緣累世業的關係而形成的上師弟子之緣。
而上師和弟子之間的關係,我們能得到上師的加持,是來自對上師的信解心,是弟子對上師的信心。如果一位非常好的上師在你面前,如果不具信心,是不可能得到加持的。相反,如果上師不具功德,而弟子信心充滿,亦能得到所有的加持。
上師未和弟子結成師徒關係時,需互相觀察,上師觀察弟子一段時間,弟子觀察上師一段時間,這是過去所立的一些規矩。而在此五濁惡世,雖然還是用很長的時間來觀察上師或弟子,但是與以前還是不能相比較。因為以前的上師和弟子都必須具備的條件,以及所具備的性向,都有很嚴格的規定,可以觀察。但因時代變遷,這些條件和性向已經難以找到,而再經過長時間的觀察呢,也只能觀察到上師的弊病。而上師在找弟子方面,能夠找到可以承受他的教法的弟子也很難。所以,上師和弟子的關係在這個時代有點不相應。
在這世上,要找到一位具格的上師是一件非常非常困難的事,而在《事師五十頌》中有言,上師必須具備十種性向,而這十種性向在現世中是沒有辦法那麼具足圓滿。
如:對密續的善愛就是對貪、嗔、癡等過失在心續上產生的義理能夠完全了知;在戒律上完全清淨,沒有一絲一毫的損毀誓言;對是否具備這些條件要求非常嚴謹。但如今要找到符合這樣條件的上師是非常困難的。所以,我們要依止的上師最重要的一個特性一定要了解,如果有這樣的特性就可以依止,這個特性就是對他人自然地升起慈心與悲心,如果具足就可以依止。
特別是進入密乘修行,現在,各佛法中心都有上師常駐,弟子要很恭敬的對待上師。即使是上師沒有具足有如《事師五十頌》中所說的功德,但因為對上師的虔誠清淨的恭敬心,仍然能獲得上師清淨無間斷的傳承加持,如此,也不會毀損了上師與弟子之間的三昧耶戒。弟子如果對上師懷有疑心的話,甚至因而升起邪見,這樣對上師與弟子二者之間都種下了一個惡因。
密乘裡,我們稱上師為金剛阿阇黎,上師的身語意總攝三寶,上師的身是僧寶、語是法寶、意是佛寶,也就是十方三世諸佛的化身總集,依止上師就等於依止三寶。
就意義上來說,上師就是三寶,就功德方面來說,上師的功德勝於佛。那是因為上師教導你佛法,所以你才能聽聞到佛法,才能得到佛法修持上的進步。如果沒有上師的教導,你無法聽聞及修持佛法,也不容易獲得利益與進步。
為什麼這麼說呢?那是因為上師在佛法的修持上非常有經驗,他清楚了解每一個階段,而給予我們實修上的幫助。唯有透過上師,我們才能得到灌頂、密續的宣說、口訣的傳授。
只有經典於修行來說是沒有用的。舉個例子來說吧,有一個人要去拉薩,如果跟隨一位有經驗的嚮導,就可以安全地到達拉薩,而且嚮導還可以為他介紹沿途的風光,規避走錯路的危險。但如果僅依照手上的圖紙去拉薩的話,雖然在地圖上知道距離有多遠、哪裡要轉彎,但與實際情形還是相差很多。
初學佛法時,上師給予我們分別解脫戒,告訴我們世出世間的種種苦的想像、造成苦的原因,依次給予戒律,讓我們知道行善就能得到安樂,而痛苦就是煩惱業的集合,這是我們初學佛時依止上師所得到的。
接下來,要在世間得到解脫,讓自他都脫離痛苦,上師給我們大乘菩薩戒,讓我們依止大乘的戒律來修持。
密乘或稱金剛成乘,金剛是表示其
當我們證悟空性時,可以徹底了解
上師告訴我們,心如何在“因”上
今天所開示的《事師五十頌》談上
因為現在不必過去賢劫時的修行條
我們要知道,雖然上師有著某些過
同樣的,時常生起懷疑心、慢心、
具德上師的心是非常柔順平和,不
上師要具足忍辱的功夫,並且將忍
上師的心是正直無欺的。上師不會
https://m.facebook.com/photo.php?fbid=436025496582705&id=100005257744695&set=a.103819423136649.4404.100005257744695&source=48
不是找個上師教你行、住、坐、
臥、吃飯、走路,也不是做世間
的法事驅除那些鬼障、
魔障讓你永享天福,不是這樣。
我們為什麼去找一位善知識,
找功德無上的一位上師?
因為我們要脫離輪迴,
要去分辨取捨善惡,
這是尋找上師的真正目的。
——大寶法王噶瑪巴(2009.6.27)
https://m.facebook.com/17Karmapa/photos/a.503856979648957.118071.342043039163686/1033276640040319/?type=1&source=48
依止上師,是剛剛開始學佛時,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如果因為不如法地依止上師而誤入歧途,那就白白浪費了珍寶人身。人生苦短,在短暫的一生中,遇到正法很難;遇到真正的善知識——金剛上師就更難;此後,能依止金剛上師如理如法地修行,更是難上加難。所以,要想學正法,本身就存在一系列的難題。但是,我們既然學佛,就要學一個正規的法,走一條正規的道路。
佛教就像一個超級市場,其內容十分豐富。如寧瑪巴的《大幻化網》裡講,佛法可分為五乘:第一是人天乘;第二是聲聞乘;第三是緣覺乘;第四是大乘顯宗的菩薩乘;第五是密乘。無論你想求的是什麼,佛教中都應有盡有——想求人天福報,有人天乘;欲求自利、個人解脫,就有聲聞乘;不僅自利還要利他,那就有菩薩乘和速道密乘。超市裡有各色商品,可以任君選購;同樣,在佛教裡,從世間法到最頂乘的無上大圓滿,也有一層一層的很多修法。其中要選擇哪一個,完全由自己決定,這是每個人的自由。
...
佛教就像一個超級市場,其內容十分豐富。如寧瑪巴的《大幻化網》裡講,佛法可分為五乘:第一是人天乘;第二是聲聞乘;第三是緣覺乘;第四是大乘顯宗的菩薩乘;第五是密乘。無論你想求的是什麼,佛教中都應有盡有——想求人天福報,有人天乘;欲求自利、個人解脫,就有聲聞乘;不僅自利還要利他,那就有菩薩乘和速道密乘。超市裡有各色商品,可以任君選購;同樣,在佛教裡,從世間法到最頂乘的無上大圓滿,也有一層一層的很多修法。其中要選擇哪一個,完全由自己決定,這是每個人的自由。
...
雖然諸佛菩薩希望大家都能修解脫法,不要去追求人天福報,但這只是他們的期望而已。他們既不會勉強所有的人都去修密法,也不會勉強所有的人都去修大乘法或小乘法。因為眾生的根機不一樣,而一個法門能不能度化所有的眾生呢?顯然是不能的。
正是由於這個原因,釋迦佛才會一轉、二轉、三轉法輪,傳了八萬四千法門。如果僅僅一個法門就能夠度化所有眾生,佛也用不著說那麼多的法了。
近代太虛老和尚提倡的人間佛教,主張建立慈善機構、承辦社會福利,幫助人或動物,解決一些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行持這些善法可以說是人天乘,也可以說是大乘菩薩的行為。因為,大乘菩薩非但不排斥,而且十分讚歎除了傳法和勸人修行以外的其他利益眾生的事業。至於,這些善行究竟是大乘菩薩的行為,還是世間法,端視行善者的發心動機決定。
凡是只考慮自己的解脫,無論聞思修或做世間善法都是小乘的道路;凡是考慮其他人的解脫,不要說聞思修,即使外表上是造罪,也是積累成佛的資糧。佛經裡有許多這樣的公案。我們經常為了自己去放生、修法⋯⋯,表面上做得非常好,但實際上,從根本上已經錯了。
那是不是,所有為他人著想的事情都是正法呢?也不一定。社會上確實有很多善良的人,每當見聞他們的事蹟時,我都感到非常慚愧。他們也不是學佛的人,也沒有說為了度化眾生而成佛,但是他們做得那麼好,這是有目共睹的。而我們天天從早到晚念了一遍又一遍:為了度化眾生發菩提心。但只是口在念,我們的心行是否與之相應呢?
總之,只有為了眾生的解脫而行利益眾生的事業,才是正確的路,也才是我們要走的菩提之路。但要如何走在這條正道上呢?那就需要一個具格的人引導,我們才能順利地走上這條菩提大道。
這就好比,無始以來,在生生世世流轉輪迴的過程中,我們肯定學了很多次世間的學問,只是現在想不起來了。然而,如今只學其中的一種,尚且需要一位老師的引導,否則難以完全掌握。謀求自己的利益,是我們生生世世做慣的;而放下一己之私、全心利他,卻是無始以來我們從未做過、想過,甚至連作夢都很少夢到的。現在,佛要求我們把無始以來一直做慣的放下,去接受一個從未想到的事物,該有多難啊!如果沒有一個具格的善知識引導、協助,我們一定無法安穩地行走於這條正道上。由此,更突顯出擇師的重要性。
~節錄自堪欽慈誠羅珠《金剛上師與灌頂》~
正是由於這個原因,釋迦佛才會一轉、二轉、三轉法輪,傳了八萬四千法門。如果僅僅一個法門就能夠度化所有眾生,佛也用不著說那麼多的法了。
近代太虛老和尚提倡的人間佛教,主張建立慈善機構、承辦社會福利,幫助人或動物,解決一些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行持這些善法可以說是人天乘,也可以說是大乘菩薩的行為。因為,大乘菩薩非但不排斥,而且十分讚歎除了傳法和勸人修行以外的其他利益眾生的事業。至於,這些善行究竟是大乘菩薩的行為,還是世間法,端視行善者的發心動機決定。
凡是只考慮自己的解脫,無論聞思修或做世間善法都是小乘的道路;凡是考慮其他人的解脫,不要說聞思修,即使外表上是造罪,也是積累成佛的資糧。佛經裡有許多這樣的公案。我們經常為了自己去放生、修法⋯⋯,表面上做得非常好,但實際上,從根本上已經錯了。
那是不是,所有為他人著想的事情都是正法呢?也不一定。社會上確實有很多善良的人,每當見聞他們的事蹟時,我都感到非常慚愧。他們也不是學佛的人,也沒有說為了度化眾生而成佛,但是他們做得那麼好,這是有目共睹的。而我們天天從早到晚念了一遍又一遍:為了度化眾生發菩提心。但只是口在念,我們的心行是否與之相應呢?
總之,只有為了眾生的解脫而行利益眾生的事業,才是正確的路,也才是我們要走的菩提之路。但要如何走在這條正道上呢?那就需要一個具格的人引導,我們才能順利地走上這條菩提大道。
這就好比,無始以來,在生生世世流轉輪迴的過程中,我們肯定學了很多次世間的學問,只是現在想不起來了。然而,如今只學其中的一種,尚且需要一位老師的引導,否則難以完全掌握。謀求自己的利益,是我們生生世世做慣的;而放下一己之私、全心利他,卻是無始以來我們從未做過、想過,甚至連作夢都很少夢到的。現在,佛要求我們把無始以來一直做慣的放下,去接受一個從未想到的事物,該有多難啊!如果沒有一個具格的善知識引導、協助,我們一定無法安穩地行走於這條正道上。由此,更突顯出擇師的重要性。
~節錄自堪欽慈誠羅珠《金剛上師與灌頂》~
凡是從藏地出來,穿著紅衣,頂著活佛、仁波切、堪布頭銜的,都是具格的金剛上師嗎?
目前的狀況,往往是一些從藏地出來的、穿著紅衣的人,自稱是活佛、仁波切或堪布。很多人便在不了解他的背景,也不知道灌頂須具備哪些條件的情況下,貿然去接受灌頂。如果依止、接受灌頂之後,永不退失信心,那倒也無妨,但實際上又不是這樣。很多人都是一窩蜂、盲目地去接受灌頂、傳法,待他離開不到一星期,就開始毀謗——「喔!我們看錯了,他(上師)既沒有修證、沒有戒律,⋯⋯甚至連人品都不好。」、「你的上師不如我的上師;我的傳承比你的傳承好;我的教派比你的教派好」等等。這種情形相當普遍,也令人擔憂。
由上可知,在所有的上師中,對密乘上師的要求最嚴格,特別是對修證的要求,因為證悟不是很容易的事。密法絕對不允許你盲目地依止上師,它嚴格地要求你再三地觀察,選擇好上師後,再依止他聽法、受灌頂。
...
由上可知,在所有的上師中,對密乘上師的要求最嚴格,特別是對修證的要求,因為證悟不是很容易的事。密法絕對不允許你盲目地依止上師,它嚴格地要求你再三地觀察,選擇好上師後,再依止他聽法、受灌頂。
...
此後,有一個更重要的要求是——從今以後,無論發現他有什麼樣的過失,都不要退失信心。這位上師有功德也好,沒有功德也好,你都要認真地依止,否則就會造業。
~節錄自堪欽慈誠羅珠《金剛上師與灌頂》~
~節錄自堪欽慈誠羅珠《金剛上師與灌頂》~
如何依止自己的上師
索達吉堪布開示你想要去一個陌生的地方,必須要找到一個嚮導,這樣才能省時省力,快速地到達目的地。修行是生生世世脫離苦海的大事,更需要一個在修行上有修有證的人的引領與指導,否則,自己摸索,道聽途說,盲修瞎練,會讓你失去今生解脫的機會。所以,對一個真心渴望解脫的人來說,依止一個具德的上師是十分重要的。
在我們修行的過程中,每個人會因不同的緣分遇到各種上師。有的給你皈依,有的給你傳戒,有的給你灌頂,有的給你竅訣令你證悟。這些上師可能是一位,也可能是幾位。給你傳承、灌頂、令你證悟自性的上師是你的三恩根本上師,他是對你最有恩、最有幫助的人。
上師是三世諸佛的總體,即其身為僧眾、語為妙法、意為佛陀,總集三寶;又身為上師、語為本尊、意為空行,總集三本尊;又身為化身,語為報身,意為法身,總集三身。上師是過去諸佛之化現、未來諸佛之源泉、現在諸佛之補處。
從慈悲與恩德方面來講上師超過了一切諸佛,因為上師攝受了賢劫諸佛也不能調伏的-我們這些末法時期的可憐眾生。佛陀說:“上師即佛亦即法,如是上師即僧眾,一切能做乃上師,師為具德金剛持。”佛陀說:“沒有上師之前沒有佛,千劫諸佛等一切如來都是通過上師的竅訣而成就的。”
阿難曾經請問世尊:“在修行的過程中是不是大部分成就都來自於上師?”世尊回答說:“不,不是大部分,而是全部。”
一個人修行所得的所有成就全部來自於上師!沒有上師不可能有任何成就,沒有上師不可能有任何機會解脫。就好比一個病入膏肓的人,要想痊癒必須要依靠一個良醫,才能挽救生命一樣。所以想徹底解脫,必須要依止上師!
那麼,究竟怎樣依止上師呢?首先要觀察選擇上師,然後如理如法地依止上師,最後是修習上師的意行。
末法時期,很多惡知識特別善於偽裝成善知識來欺騙迷惑眾生,有的是魔化現,有的是普通人裝扮騙錢財,有的是普通出家人自稱“活佛”、“某菩薩再來”等等,魚龍混雜,行行色色。
如果不經過觀察盲目依止了一個普通人,結果不會有任何成就,白白浪費了珍寶般的人身;如果依止了“邪師”、“魔師”、“騙子師”不僅得不到解脫,還會一同墮落金剛地獄。這不是兒戲,不是小事,千萬要小心!所以在依止上師之前一定要有耐心,要用智慧去識別真偽。一定要依止具足法相的上師。
這樣的上師一定具有無偽的慈悲心、廣大的智慧、清淨的傳承、圓滿的灌頂、殊勝的竅訣。
現在有幾種現象。比如很多居士看了某些高僧大德的書及光碟就把他當成自己的上師,而且還互相比、互相爭,這都是不如法的。實際上他根本不可能成為你的上師,因為你無法得到他的傳承、灌頂與竅訣。
因此你所依止的上師除了具足法相外,還要考慮到能否親近他,隨時與他溝通。因為在末法時期修行,你會遇到各種違緣、障礙、困難、問題,會被惡劣的外境影響而糊塗、迷惑、顛倒、甚至退失道心。上師會時刻關注你,他會在任何一個關鍵的時刻直接地、隨時隨地地幫助你、提醒你、指點你、鼓勵你、引導你,讓你不偏離修持的正道。在他的呵護與加持下,你才能證悟自己的本性,達到徹底的解脫境地。所以如果你依止上師卻得不到傳承,或者得到傳承卻不能隨時親近,這樣的依止對今生的解脫沒有太大的意義,只是結個善緣罷了。還有些人依止上師卻根本不知道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傳承,也不了解歷代傳承上師的情況,也不知道法脈相傳的過程,而且上師也沒有給你講經說法,卻指望見一兩次面就能令你證悟。現在的人哪有這樣的根基?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還有的人依止了上師卻根本無法與上師溝通,上師給你念了、加持了、但你什麼也不懂,有些連詞彙也聽不懂,這樣的依止一樣什麼也得不到。依此來講,成佛沒那麼容易,沒那麼簡單修行、解脫是多麼重要的事,所以希望大家不要唬弄自己,不要欺騙自己,在沒有證悟之前,很多地方不懂不明白,這不要緊,但千萬不要裝懂,這樣會害了自己,等到有一天明白的時候特別後悔,但是已經晚了。千萬不要讓這樣的悲劇發生。所以對一個真正想修行、想解脫的人來說,首先認真觀察選擇上師是十分必要的。
經過認真地觀察,如果這個上師具足了上述的條件,你就可以依止他了。然而依止也是有方法的,否則的話,依止也得不到加持。或者說:不如理如法地依止,不僅得不到加持,還會有罪過。那麼怎樣才能正確地依止上師呢?
其中最最重要的是:你要將上師視為佛!因為只有把上師視為佛了,才能得到佛力加持。事實上,上師是三世諸佛的總體,是佛陀為度化眾生而示現的凡夫相,他就是佛的一個化身。如果你將他視為佛了,就能得到佛的加持;如果你將他視為菩薩了,就能得到菩薩的加持;本來他是佛,你卻將他視為凡夫,你只能得到凡夫的加持,得到眼前暫時的利益。
在漢地就是因為不了解這一點,只依靠自己的力量修行,得不到佛力的加持,所以解脫的人特別特別少,這是非常非常可惜的。做為一個凡夫,你根本無法想像上師的加持力量有多大。可以這樣說:上師無所不在、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在修行過程中如果出現違緣、障礙時只要猛力祈禱上師,真正依靠上師,所有的違緣、障礙會立即消失。有了上師什麼都不用怕,不會有事,什麼都能解決。你把上師當成真正的如意寶,好好地珍惜他,真心地依賴他,虔誠地信任他,他能為你安排一切,他能給你一切!
(誓言莊嚴續)中說:十方劫中勤觀修,具相隨好之本尊,不如剎那念師勝;念咒修法千萬遍,不如祈師一遍勝。所以說:上師是一切功德與加持的來源,要想達到功德圓滿必須得到上師加持,要想得到加持必須要培養對上師的信心。信心是一切成就的根本,培養對上師的信心是至關重要的。
那麼怎樣才能對上師生起真正的能夠得到加持的信心呢?
想生起信心就能夠生起信心嗎,沒那麼簡單,能夠對上師生起信心也是靠修持得來的。除了你要了解上師的廣大力量之外,重要的你還要了解上師的功德:上師的慈悲象太陽,無論你美醜、善惡,他都一樣的溫暖你、普照你;上師的胸懷像大海,無論你怎樣的愚癡顛倒、罪孽深重,他都一樣接納你、包容你。他像一個辛勤的園丁,在你的心中播下解脫的種子,然後澆水、施肥、鋤草;他像一個醫術高明的醫生,疹斷、治療、清除你身、口、意中的貪、嗔、痴三毒;他像一個嚴厲的父親,又像一個慈祥的母親,用心良苦、苦口婆心;他視你為父母、他視你為兒女、他視你為自己身上的肉;無論你在地獄、在人間他都會尋找你,引導你;他能捨棄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卻永遠不會捨棄你;你過去、現在、未來所擁有的所有的幸福與快樂全部來自於他的加持與恩賜,他比你今生的父母對你的恩情不知要大多少倍。因為有了他你才能永遠地脫離輪迴苦海,因為有了他你才能獲得永遠的幸福樂......。
所以說:對上師的恩德,哪怕是千萬次的獻上生命,哪怕是千萬次的粉身碎骨,也無法報答他生生世世的救度之恩!當你時時刻刻這樣憶念上師的功德與恩情時,你怎麼能不淚流滿面,你怎能不如法修行,你又怎能不珍惜他呢!
當你時時刻刻去思維上師的功德與恩情時,你就會對上師生起無所懷疑、萬分的恭敬及堅定信念!同時也會生起對萬事萬物無所畏懼的勇氣!如果上師說:從這個高樓上跳下去!沒有理由、沒有原因、就是讓你從此跳下去,如果你能毫不懷疑、毫不遲疑地照做的話,才可以說,你真正具足了對上師真實無偽的信心!此時就如同打井找到了泉眼,加持就像噴湧而出的泉水會源源不斷地進入你的身、口、意。你的修行會在上師這樣的加持下有一個重大的飛躍與突破,甚至在瞬間圓滿。
所以說:對上師越恭敬、信心越大,加持越大,成就越快、越大、越圓滿。但是可以客觀地說:對上師生起這樣的信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有一個修習的過程。如果你對上師暫時無法生起這樣的信心,也不要著急,只要好好祈禱上師三寶加持,按照正確的方法去修持的話,終有一天你會對上師生起這樣的信心的。
所以為了自己及父母眾生生生世世的解脫,你要好好地依止上師,你要誠心誠意、一心一意地依止上師。上師說一你做一,上師說二你做二,你要把自己的身、口、意全部供養給上師,不要夾雜一絲一毫自己的知見。你要如理如法,老老實實,認認真真地修持,這才是對上師真正的供養。
在你對上師生起了信心,在上師攝受你的過程中,他會根據你的根基、福報、習氣、層次,採用不同的調伏方法,或批評、懲罰,或呵斥、打罵。做弟子的一定要明了:正是這種方法才能使你更清楚地了解自身的煩惱、習氣所在,然後修正它、超越它。
上師的一句呵責、一次打罵會強行地消除你需要修行多年才能除的業障,這是真正的最大加持。在很多的修法中這是最殊勝、最有力量的竅訣。做為弟子的一定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無論上師怎樣做,都要把此看成是調伏自己的方便,千萬不能看上師過失,不能生起嗔恨心,不能誹謗上師,更不能捨棄上師。否則破戒的果報是非常可怕的。
明確了依止上師的一切方法後,最後就可以修學上師的意行了。所說的修學上師的意行,是指對上師的慈悲、智慧、功德,及其它行為進行觀察後,隨時照此學習、修持,並不知疲倦地精進修持上師所傳的法要。依靠信心,由信心產生加持後,再由正確的修持方法,就能將上師相續中的一切功德全部納入自己相續中,最後達到與上師無二無別的圓滿境界,這種修法叫上師瑜珈,也叫上師相應法,以對上師具足信心,時時祈禱上師為要,這是密法中快速成就的捷徑,是最最殊勝的修持方法!我從七歲出家,在此後十幾年的修行中,修習了很多顯密經典,及很多方法,但只有在依止了我的根本上師-晉美彭措法王並修習了上師相應法後,才真正懂得了佛法。
總的說來: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上師難遇今已遇,大家千萬要珍惜!要真心的發誓:
為了上師三寶不惜失去自己的生命,不惜失去自己的一切!要真心的發誓:
為了在今生得到解脫不惜付出任何代價!只要相信上師,相信佛法,相信自己,只要相信上師三寶的加持,自己具足信心,精進修持,在此生一定會得到真正的解脫!
https://www.facebook.com/riskerislottor/posts/998499346837274
《如何尋找上師和做弟子》(十)
宗薩欽哲仁波切
比學識淵博更重要的是持守戒律。許多喇嘛不遵守戒律。戒律有三種層次。第一是別解脫戒,指的是有沒有傷害其他眾生,這點很重要。如果一個喇嘛傷害了其他人,他即是破了這個戒,尤其這個喇嘛又是比丘或比丘尼的話。他們必須要尊重這個戒,戒律很重要。
比別解脫戒更重要的戒律是菩薩戒。一位上師可以離棄他的學生嗎?其實學生絲毫不需要擔心被上師拒絕,因為上師是不被允許拒絕學生的,上師不能夠拒絕學生!如果這位上師真的是一位持戒嚴謹的上師,即使只是離棄一個有情都算是破了菩薩戒!所以我們要問:這位喇嘛遵守戒律嗎,不只是遵守別解脫戒也包含了菩薩戒?
除此之外,如果你的上師是金剛乘的老師,金剛乘的戒律絕對是非常重要。所以,我們要尋找一位學問淵博的上師,更重要的是尋找一位遵守戒律的上師。而最重要的是,你可以有一位愚笨的老師,他學識不怎麼淵博,或者一位不馴的老師,持戒也不是很嚴謹,但有一項,上師必定要具備的第三項特質,那就是慈悲。上師必須要有慈悲心或具足美德。事實上,這些特質都息息相關,一位真正慈悲的上師肯定會持守戒律並且學識淵博。基本上,如果我們要為上述三項特質的重要性排序,根據帕楚仁波切,慈悲被認為是上師最重要的特質。
〈本文譯自英文Gentle Voice第25, 26期〉
創巴仁波切曾說︰上師與弟子間的真實友誼應是直接與完全的溝通,所謂「兩心的交會」。上師敞開自己,你也敞開自己,你們二人相會在同一時空。要與上師成為知心的朋友,他必須對你一清二楚;你絲毫不加隱瞞——就是一切放下。譬如你動作笨拙,或與他握手時你的手很髒……,諸如此類的事你都不該在意——直以你的真面目呈現即是。「放下」,是將你「心理的全身照」擺在上師面前,照片上包括你全部的缺點與怪癖。與上師的坦誠相見並非為了讓他覺得你很不錯而給你點什麼,目的是讓他看見真正的你。
分享來自︰敦都仁波切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501160956731834&id=100005138020981
Many good articles are extracted from fb friends : Sonnam Tashi & 梁志強
Thank you for their sharing!
Most pictures are sourced from Internet. Thank you! _/|\_
-----
Oh Wow cool summary of Guru and disciples relationship just shared by Venerable in fb.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992145837474531&id=100000373720274
有句話說:「年復一年地禪修,不及憶念師父的一刹那!」這是很深奧的道理。
一個真正的修行人,遲早會遇到自己的師父,當多生的那份緣成熟,師徒相遇,弟子的內心總是有莫名的觸動,或悲愴、或欣喜、或釋然、或感傷難以言表。
多數是師父找弟子,有時也看似是弟子找上門來,但師父心中自然明瞭,當師父一眼認出了弟子時,而你卻全然不知。
師父會以特殊的方式來點化你,使你自己來到師父的面前。接下來是艱難的磨合,總要好幾年的時間。
如果是你真正的師父,他也許會責駡你、擺佈你、冷落你、抬舉你、寵愛你、放任你,經過不斷地熱炒冷拌,讓你雲裡霧裡、山高谷底、天上人間、摸不著底。因為不打你不醒、不棄你不安、不傷你不懂、不折你不乖、不痛你不歇、不壓你不伏……真是愛恨交加,受盡折磨。
然後你也不斷地試著逃開,而又無可奈何地乖乖溜回去,因為你發現你根本無法離開你的師父,你必須依止他。你還會急於知道接下來他又會給你一點什麼顏色瞧瞧。
師父像烈焰,太近會被燒灼得遍體鱗傷,太遠又感覺到寒冷,要保持恰當的距離太難了。此是師父強化有為,而令弟子進入無為中道。
弟子總在不斷地表白自己,然而你卻總是一敗塗地,師父根本對你的表白置之不理,你只能乖乖地降伏自心。依師如覓愛的感覺,但又有別於男女之間的那種。你會發現你十分渴望見到你的師父,乃至於提及師父時心中的那份喜悅,難以言喻。
但如果你真流於世俗的感情,那麼你已經自動地取消了自己依止修行的資格。
有時見到師父你又會緊張異常,恩師就像一面明鏡,從內在散發的那種清淨,覺性,智慧,讓弟子照出了自己業障深重。在師父面前,弟子慚愧萬分無地自容,滿腹話語,又難以啟齒。
這樣來來回回的磨練,等弟子身上粗重的習氣磨掉後,你才能建立內心對師父完全的「信任」,這時師徒間才會有傳承性特質的溝通。這時你才有能力感受和領悟到師父語笑言談中無盡的悲心與方便,你才能體會師父為弘法利生一路走來的苦難與辛酸,你才能看懂師父的缽中飯,杯中茶,笑中淚……做弟子難,為師更難。
具德的上師是延續我們的慧命,引領我們出離生死走向解脫到達光明彼岸的大恩人。師尊之恩恩深似海,縱粉身碎骨難以為報。如不是恩師的慈悲,弟子尚不知要在人生的歧路上流浪到何時,弟子必會生生世世報答師恩。
在恩師的調伏下,你發現你的眼神越來越來柔和,總是善於發現他人的優點與善良。你的言語越來越溫煦,生怕傷害別人的心。你的心越來越慈軟,甚至於對傷你最深的人,你也會生起無盡的慈悲,為他找到合適的理由。
當你靜靜地憶念師父的時候,師父的一言一行,舉手投足,音容笑貌總是在眼前浮現。那清淨的本心和雀躍的姿態,時而如孩童般的純真,時而如佛菩薩般的慈悲,時而如長者般的莊肅,時而如春風般的和煦,師父時時處處散發著自然的魅力。
師父就像一塊吸鐵石,而弟子就是一塊未經淬煉的生鐵,牢牢地被師父吸引,無法逃離。你完完全全被他攝受,甘願降伏自己于你的師父,以你清淨的身語意供養你的恩師。
那些良善的特質像光芒一樣映透你的心扉:敞開,接納,寬容,慈悲,清淨,明覺,智慧,安祥,淡定……甚至那猶如親人般的溫柔,勇士般的憤怒,都像一場場清涼的甘露法雨,長久滌蕩著你的心靈。你內在同樣的特質也被激發出來,你多麼願意像你的師父那樣。
你深知證悟者的一切所為,都是隨緣恆順利益眾生的方便示現,其本身已無任何過患,是光明心性的自然流露。漸漸地,你發現你的心胸越來越敞開,心量越來越大,身心越來越柔軟,能承擔的越來越多,你在回歸自性。而這些都源自於師徒間心心相應的傳授,無需言語。
弟子視恩師如佛如菩薩,師徒間相應法的修持,有著無量的傳承功德與加持利益。你得到了最親近的法脈傳承,得到了活生生的所謂的「法」。這也必須具德具緣,世上有多少缺陷就有多少種修行的方法。
在師父面前不要隱瞞你自己,把自己毫無保留的展現給你的師父,無論你有怎樣的缺陷,請相信你的師父,他會以最大的悲心來救度你。
你越是執著什麼,上天越會給你出什麼考卷,非要你放下,這是佛菩薩的慈悲,上天對你的恩賜,就看你明不明白,挺不挺得過。
在最薄弱處修,在哪兒跌倒了,就只有在哪兒站起來,立穩腳跟。
找到能激發你慚愧心、出離心,讓你對佛法生起大信心的師父,全身心地依止他。用心悟、用心修、用心行,直到把心放下,直到你對這個生滅無常的世界再沒有任何意見,任何牽掛。
證悟之前,不要離開善知識,若相應,就恭恭敬敬的依止你的師父吧,他將幫助你得以證悟,引領你走向解脫,在師承裡你所需要做的就是聽話。
沒有人可以告訴你,你的師父到底是誰,大解脫自在的師父可遇不可求。若你憶念他,那麼請相信,他也許正在憶念你。或許在某個路口,某一天,某一刻,你努力的機緣成熟了,宿世的因緣,不懈的努力,總會相遇,珍惜!珍重!
作 者 : 了 凡
断疑生信 ☸ “弟子将身心完全托付于上师”就
2016-03-29 如意心宝 问
“弟子将身心完全托付于上师”应
答
“上师瑜伽”、也就是“上师相应
一个弟子依止上师该有什么心态?
密勒日巴尊者并不是什么都不肯做
——《大手印了义炬》开示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744537065682117&id=100003774920040&ref=m_notif¬if_t=group_activity
【上師與弟子的關係】
學生與上師之間的關係,明就仁波切回答說:「在西藏跟隨上師有三種模式:第一是蜜蜂式:老師像花朵,學生是蜜蜂,法教是花蜜,你可以跟隨不同的上師學習。第二是跟隨主要一位上師的模式:有些人太多上師會變得很困惑,選擇一位主要的,但要選擇有傳承、有具德的上師,但你還是可以去聽別的上師教導,但有一位主要的上師。第三是隨機模式:某一位上師讓你認證心性,就成為你主要上師。不論哪種模式,結果都一樣。
------
Dzongsar Rinpoche's new book : The Guru Drinks Bourbon 上师也喝酒?
Great book to read !
______
我們最熟悉的就是釋迦牟尼佛,但有時候最不熟悉的也是祂。
有很多人修持之後就忘了教主是釋迦牟尼佛。口裡講的都是「我的上師」、「我的本尊」,卻忘了「我的教主」。我們要記得釋迦牟尼佛,隨時恭敬他、感恩他,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尤其釋尊是整個佛教法脈的源流,這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我們一定要記住。
~噶瑪巴尊者
地點:美國紐約噶瑪三乘法輪寺
https://m.facebook.com/groups/1071173226278970?view=permalink&id=1507221196007502
34 comments:
什麼是活佛(祖古)、仁波切、法王、上師、堪布、喇嘛、覺姆
活佛:
藏語叫珠古、祖古,是指前世有所成就,今生乘願再來人間普度眾生的修行者。話說轉世來的“活佛”,有的能夠勝任上師,也有不能勝任上師的。也就是說雖然你上一世獲得證悟,但這一世還是要從頭學習,重新修證才有資格傳法灌頂。
仁波切:
是藏文rin-po-che 的音譯,意指“珍寶”或“寶貝”,是信眾對德高望眾活佛的最親切、最為推崇的一種尊稱。藏傳佛教心中在拜見或談論某活佛時,一般稱“仁波切”,而不呼活佛系統稱號,更不直接叫其名字。在活佛的多種稱謂中,“仁波切”是唯一普遍使用的一種稱呼。僧人在三種情形下會被稱作仁波切,一是轉世高僧(即活佛)並被認證;二是學問堪為世人楷模者;三是此世有很高修行的成就者。
法王:
法王一般分為四種:一是修行極高的高僧被政府認定。如噶瑪噶舉派的大寶法王等。二是某教派或大寺院體系的主法者。三是對於佛法推廣傳播的貢獻極大修證極高,於是被公認為法王。如喇榮五明佛學院的晉美彭措法王,亞青寺的阿秋喇嘛等。四是某教法的持有者。如寧瑪派龍欽寧提的持有者多智欽仁波切。
堪布:
是一種佛學的學位,類似於我們內地大學裡的“教授、研究生導師”,或漢傳佛教中的住持、方丈。擔任堪布的僧人大都是獲得拉然巴格西學位的高僧。各派別對堪布資格的要求不同。有的只要佛學院畢業就有堪布學位;有的堪布只有佛學理論知識,不一定有實際的證量;有的堪布本身是轉世活佛或金剛上師。
上師:
藏傳佛教對具有高德勝行、堪為人師者的尊稱。西藏稱上師為喇嘛,意思是上德之人,但是現在漢地已經把所有藏地出家人都稱作喇嘛了。上師有傳法上師和金剛上師等不同。傳法上師須具有法的傳承,可以傳法、引導,但不可以灌頂。金剛上師必須具備相當的證量,並經過大成就者和傳承的認定,不是“自封”的。只有金剛上師才具備灌頂、傳法、引導的資格。上師不一定是出家人,如果你認定跟從某位老師修學,那麼他就是你的上師。
喇嘛:
藏語“喇”是無上的意思,“嘛”是母親的意思。早期“喇嘛”是對上師的尊稱,不是隨便哪一個僧人都配得上“喇嘛”的稱號,但傳到漢地以後,逐漸就變成對藏傳佛教出家人的稱呼。就像“和尚”一詞,原本指德高望重的僧人,但現在已成為漢地出家人的通稱。
覺姆:
藏傳佛教信仰的信徒中的女性被稱為覺姆
那簡單總結一下:
漢地把所有藏傳佛教出家人都叫“喇嘛”,女性為“覺姆”,為人師表的大德可以叫“上師”,獲得格西學位的老師叫做“堪布”,有轉世認證“再來者”叫“活佛”,學問高深的成就者被稱為“仁波切”,修行極高影響力極大者被公認為“法王”。
——選自網絡
Ref: https://mobile.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044443205576221&id=100000316540885&ref=m_notif¬if_t=like
Just watched a variety show on a singing contest whereby the contestants will be assigned experienced mentor teachers and be trained under them before they re-contest again.
At a re-contest, one judge commented that the contestant had met the right mentor as he had shown great improvement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mentor. That reminds me of the similarity of "meeting one's Guru"...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179061438771985&id=416809031663900&ref=bookmarks
http://www.lionsroar.com/approaching-the-guru/
成為一位真正的修持者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404390879574979&id=100000122415597
"上師的學生和粉絲不一樣"
如何與老師如何建立關係?就是教導、修持的關係。
不用一直待在上師旁邊,上師的學生和粉絲不一樣,不要把上師當作朋友、父親等等。
上師像火,太近會被燒傷,太遠會是黑暗,就是聽不到上師的教導,所以平衡很重要。
第二世法王 噶瑪巴的弟子 烏金巴,一生只跟隨法王 噶瑪巴學習了三天,後來認識到心性,成為法王 噶瑪巴的主要弟子。
——明就仁波切 2016/09/16
【上師與弟子的關係】
學生與上師之間的關係,明就仁波切回答說:「在西藏跟隨上師有三種模式:第一是蜜蜂式:老師像花朵,學生是蜜蜂,法教是花蜜,你可以跟隨不同的上師學習。第二是跟隨主要一位上師的模式:有些人太多上師會變得很困惑,選擇一位主要的,但要選擇有傳承、有具德的上師,但你還是可以去聽別的上師教導,但有一位主要的上師。第三是隨機模式:某一位上師讓你認證心性,就成為你主要上師。不論哪種模式,結果都一樣。
明就仁波切開示:
仁波切教導說,我們禪修也許會得到平靜的感受,但最終的目的要生起智慧,即便是一階止禪的平靜也不是重要的。禪修的精華是覺知,不是喜樂、清明、無概念,這些是禪修的體驗,不是精華。
我想,如果我們追求禪修的體驗,因為體驗會有起伏,那我們也會跟著起伏,如果我們知道禪修的精華是覺知,那我們只是試著去練習覺知,什麼體驗都好,那就不容易大大的跟著起伏了。
仁波切也簡單告訴我們唱誦「喇嘛千諾」的意思:「喇」指超越概念,「嘛」指慈悲、母親,「千諾」指請知道我、請鑑知我。
在邏輯來說,過去有無數的佛陀、聖賢,我們有可能都沒接受過他們的教導,但現在這位具德的師長卻教導我們可以獲得完全覺醒的智慧。因此,從這樣的角度來看,具德的師長恩惠是非常大的。而且師長的智慧也來自佛陀,因此我們要隨時感念佛陀與具德師長的恩惠,而實修教法是對他們最好的感恩。
#明就仁波切开示:
禅修需要有步骤的练习,从小的开始练习,不断练习转化后,你就会建立起一个 习惯。再练习大的烦恼,于是烦恼成为了你的机会。有的大修行人下山去找烦恼,而我们就有好多免费的烦恼。想要帮助别人,先从帮助自己开始,自然地影响到别人。如果每个人都这样从帮助自己开始,世界就会变得美好。如何帮助别人,只要做好一个典范,那是更重要的。一旦你自己转化了,你平静了,你的家人自然会受到影响,以你为荣。
仁波切說:第一个老师是人的教导,第二个老师是法本身,第三个老师是现象,比如可以从恐慌中练习。最后的老师是你的心性。不需要对老师升起任何的贪着、执着,这些是很重要的。
啊! 要小心!
https://m.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207157733283876&id=1298745223&set=gm.10154535296144840
精要💗🙏🙏🙏💗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0154597853519871&id=653819870
《師心我心無分別》
──法王教你喚醒虔敬心的365則心法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585092231691751&substory_index=0&id=445874605613515
This,is good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850676871741746&substory_index=0&id=267012843441488
佛子行三十七颂(8)
~ 善知识
https://m.facebook.com/photo.php?fbid=414761815375740&id=100005257744695&set=a.103819423136649.4404.100005257744695&source=48&ref=bookmarks
Wow this very comprehensive on Guru...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564b08a10100gaou.html
噶瑪巴尊者
我們談到修行、對佛法升起信心或者依止一位上師時,我們不要把這當做一種潮流,把自己變成粉絲,這樣不是很好。這樣的情況下,人的心理很激動、很衝動,帶著一種煩惱,心是不平靜、不理性的。而修持佛法或者依止上師應該帶給你心情的平靜,讓你在生命中找到方向,使你的生命和生活變得更加穩定,這才是修持佛法和依止上師的目的。
https://m.facebook.com/photo.php?fbid=1927921270777247&id=100006781776060&set=gm.1410027779060178&source=57
Definition of Root Guru
桑傑年巴仁波切~何為根本上師?何為得到灌頂?
2016-04-11 桑杰年巴仁波切 伏藏阿兰若
问:刚才仁波切提到依次第来寻找自己的根本上师,但是之前听过一个显教的师父说:「一个人还没有证悟到空性之前不要太相信自己的想法」,因为没有证悟到空性之前自己的一些想法是被烦恼所污染的,这样的判断会不会有错误?如果依次第来修还没有见到空性,这时候的判断会不会有错误,这样子去抉择到的根本上师是不是就不如法?
答:基本上,根本上师这个词指的是,在帮助我们证悟到心性空性当下的这位老师才称为根本上师,在这之前,可能你跟随上师学了很多禅修口诀,但是他都不可以称为你的根本上师,只能称为你的上师。直到你的功德圆满,然后能认出你的心性、空性时候,那个上师就称为你的根本上师。
现在的情况是,大家对根本上师变成滥用的,太普遍了。每一个人都会说,他是我的根本上师,但我还有一个根本上师,也有很多个根本上师。如果有一天有人问到他,为什么这是你的根本上师,你可能回答不出来。其实他为什么会成为你的根本上师,代表你心中就是因为透过他的指导跟指引证悟了心性,真正完全证悟你心性本质的实相的时候,他才会成为你的根本上师。
同样的一个情形用在我们灌顶的时候,现在很多人都会问到:我到底有没有得到灌顶?我是不是违背了什么灌顶的戒律?会问到很多对于灌顶的问题,其实灌顶跟找寻根本上师是同样一个事情。正确的真实的灌顶是,上师透过迎请智慧尊,将智慧尊心的智慧,心的实相上师要如实的传予这弟子,这个弟子在得授灌顶的当下,也证得了他自心的智慧时,便开发了他自已的心性,这个才叫得到灌顶,这个上师才能够叫金刚上师,这个弟子才可以叫做金刚弟子。所以是这样情况发生的时候,弟子透过灌顶的时候,将灌顶的智慧在心中开启的那个当下,认识自心的时候才叫做真实的灌顶。
现在很多人都对灌顶到底是什么意思,或是到底得到灌顶了没有?如何才是真正的跟随,并不清楚。他是你的根本上师,就代表因为依止他而证悟到自已的心性,如果能够引导你,使你证悟心性的人,他就是你的根本上师。同样地你有没有得到灌顶,在于你有没有因这灌顶而证得自心本性,透过灌顶而成就了智慧,那就是得到了灌顶,以上这两种是同样的意思。
透过这个解释就可以了解所谓金刚上师与根本上师其实是同一个内涵意义,以上这些不懂的话,可能每年你都会突然多一位根本上师,然后再久一点,搞不好上师跟弟子就吵架了。
https://m.facebook.com/susanna.heng.5/posts/pcb.752288254906998/?photo_id=752288214907002&mds=%2Fphotos%2Fviewer%2F%3Fphotoset_token%3Dpcb.752288254906998%26photo%3D752288214907002%26profileid%3D100006860263324%26source%3D48%26refid%3D28%26_ft_%3Dqid.6272647325634243150%253Amf_story_key.7927260985026819295%26cached_data%3Dfalse%26ftid%3Du_2e_3&mdf=1
第34屆噶舉大祈願法會.前行活動《了義炬》課程〈上師相應法〉系列四(圓滿)
http://www.kagyuoffice.org.tw/news/20170210-1
有時我們對上師、對師徒關係的期望過高,心態又很急切,像個急功近利的商人一樣。我們應該知道,虔敬心是自己的事情,是身為弟子的責任,不應該輕易受到外在因緣的影響——例如上師對我們的態度不同而有所改變----大寶法王噶瑪巴《上師相應法》
https://m.facebook.com/photo.php?fbid=1622748894408513&id=420646831285398&set=a.420660341284047.117157.420646831285398&ref=bookmarks
尋找根本上師時,你要對他有感覺、有強烈信心,這是一個關鍵。但同時也不能失去理智,僅有感性面是不行的,「理性面」就是對上師能做判斷、觀察,不僅是感覺良好或「覺得」很有信心而已。因此續典中說「觀察上師要12年」,但何為「觀察上師」?不是去看「過錯」,而是看「功德」,換句話說,不是看負面部分,而是正面觀察。不然觀察上師會變成越觀察越負面,這是毫無意義的----第17世大寶法王噶瑪巴《上師相應法》
https://m.facebook.com/photo.php?fbid=1617707341579335&id=420646831285398&set=a.420660341284047.117157.420646831285398&ref=bookmarks
【慈诚罗珠堪布】在电话里对一位弟子说的话
2016-06-29 智慧宝灯
【慈诚罗珠堪布在电话里对一位弟子说的话】
现在很多学佛的人,都到处去找所谓的跟自己有缘的上师,甚至倾尽自己所有,很多人花了甚至一辈子的时间都没有找到和自己有缘的上师。
还有很多人被骗…… 但是他们忘记一点:
以佛菩萨的大慈大悲,要救度一切众生的愿力来讲,他们不会错过和放过任何一个救度众生的机会的。
关键是佛菩萨要应机度化有缘的众生,即便你跟某个上师有缘,但是因缘没有成熟,遇不到的。
那要怎样才会因缘成熟呢?
首先要看你自己是不是个具器的弟子。
我们不用很费劲的到处去找上师,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自己这个容器清干净,准备好,上师自己会来的。
慈诚罗珠堪布《慧语莲灯》法语摘选:
今天我们所拥有的人生,
是无数众生极其盼望获得的生命,
是或许从此以后我们永远不会再次拥有的生命。
请珍惜!
当我们遇到对自己不利的事情的时候,
大多数人会习惯性地责怪或抱怨他人。
但是,任何事物的发生,
都有因有缘,
其因缘中肯定也有自己的不对。
因此,多想想自己的问题,
才能达到内心的平衡。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936545483147940&id=100003774920040&ref=bookmarks
On finding the root guru, the Karmapa asserted, fundamentally, we do not need to look outside ourselves to see who our root guru is. Rather, we should examine what experience or feeling arises in our minds. Our tendency, however, is to examine the external qualities of a lama; we look at his fame, the size of his monastery, his education, his looks, but we fail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level of his realization.
His Holiness equated that kind of attitude to shopping for things based on their appearance. “Be your own store,” he advised, and, continuing the metaphor, invited us to examine the wealth of our faith, because that was the currency for finding the guru. It was not so difficult to find a guru, he suggested, if we had faith, devotion and pure perception, because buddhas and bodhisattvas are waiting to help us day and night, but we needed to give them a chance and open the gate for them with the key of our faith and devotion.
~Karmapa: Torch of True Meaning: Session Three
http://the17thkarmapa.blogspot.tw/2017/02/torch-of-true-meaning-session-three.html
That's what a Guru does...~ Dzongsar Rinpoche
有很多其他的玩意都能達到讓心靈平靜的目的。生活的壓力讓你需要去按摩去慢跑。或通過禪修來消除壓力,但我告訴你,從究竟角度來說,讓心靈寧靜根本不是佛教的目的。佛教的目的是了解實相。這是最重要的。一個佛教老師寧可你有一個動盪但看到實相的心,而不是一個長久平靜卻見不到實相的心。
……宗薩仁波切
寂天菩薩說,為了驅除修行者的苦,他們可以被允許有一個願望,一種無明。這個無明就是認為證悟是存在的。有這樣的心念就能驅使你到那裡。一旦你到達那裡,實際上並沒有輪回。誠如龍樹菩薩所說 “我禮敬佛,佛從來沒有教導說,拋棄輪回之後會有涅槃,而是說輪回的不存在即為涅槃”。
……宗薩仁波切
一位真正的上師,他會粉碎你所有的自尊與驕傲,使你徹底的認識到世俗價值其實毫無價值。他是一枚明鏡,讓你清晰的看清自己;他也是一個殺手,徹底的肢解你的“我執”。
……宗薩仁波切
你必須擁有很大的福德, 才能遇到那個把你喚醒的人。 事實上,即便你遇到那個把你喚醒的人, 你是否願意醒也是個問題。 有些人找老師並非為了覺醒, 而是為了睡的更舒服。因此你需要更大的福德,你才能按他說的做。 你需要極大的福德,才會在你的自我被挫傷的時候不會跑開。
……宗薩仁波切
二資圓滿如滿月,相應上師無有缺。
安住自性永光明,智悲雙運照迷情。
https://m.facebook.com/100005138020981/posts/yo.100005138020981.2016.mtouch_timeline./?photo_id=642182915962970&mds=%2Fphotos%2Fviewer%2F%3Fphotoset_token%3Dyo.100005138020981.2016.mtouch_timeline.%26photo%3D642182915962970%26profileid%3D100005138020981%26source%3D49%26refid%3D17%26__xt__%3D23.[100005138020981%252C2016%252C%2522TopPhotosYearOverviewFactoid%2522]%26cached_data%3Dfalse%26ftid&mdf=1
噶瑪巴尊者
一個學法的人要像蜜蜂採蜜一樣🍯
🐝蜜蜂不會隨便什麼都去採取收集,
牠的目標是花朵的精華🌼花朵的營養,
也就是花蜜。
因此學法人也要如蜜蜂一樣,用智慧與信心,
去汲取值得學習的、值得效法的部分。
https://m.facebook.com/groups/1071173226278970?view=permalink&id=1499137646815857
問:有些人見到有緣的上師就開悟了,這種成功能否複製?一般人學佛的道路是怎樣的?
索達吉堪布:很多人不懂佛法,認為有一個大上師、大堪布、大活佛給我加持就馬上把我修行道路上的所有違緣遣除,馬上要明心見性,這樣的人百分之一,千分之一有沒有?
所謂的佛法並不是一個大成就者馬上給你做個加持就開悟了,通常佛法是需要一個具有法相的善知識為你開示正道,就是上師開示以後,如理如法地修持,自相續中的功德越來越圓滿,過失越來越消除,如果這輩子不能完成就下一輩子,只有這樣次第有序地修學才會成功。
無論到哪裡,傳統都是一樣,自己懈怠懶惰,哪怕佛陀親臨也是一樣。國內外也都是一樣,高僧大德雖然都有一定的成就,但是我要得到他相續中的功德是憑我長期的努力和信心才可以得到的,並不是我供養了他,他很歡喜,對我做了加持就能令我大徹大悟,這不是佛教的常規。
——《開啟修心門扉講記》
https://m.facebook.com/SuoDaJiKanBu/photos/a.183981668384979.39658.178685635581249/1234046593378476/?type=3
Greatly agree...
---------
噶瑪巴尊者
我們最熟悉的就是釋迦牟尼佛,但有時候最不熟悉的也是祂。
有很多人修持之後就忘了教主是釋迦牟尼佛。口裡講的都是「我的上師」、「我的本尊」,卻忘了「我的教主」。我們要記得釋迦牟尼佛,隨時恭敬他、感恩他,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尤其釋尊是整個佛教法脈的源流,這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我們一定要記住。
地點:美國紐約噶瑪三乘法輪寺
https://m.facebook.com/groups/1071173226278970?view=permalink&id=1507221196007502
法王噶瑪巴小故事 ~
專注 信心 恆常----加持口訣 ~
文:妙融法師
… More
https://m.facebook.com/groups/1071173226278970?view=permalink&id=1537912116271743
依止上師的三個條件
2007年7月14日下午,在上密院的圖書館裏,有翻譯的堪布丹傑和我,設計網站的仁湛師、仁居師,封面設計的羅卓若傑,以及爲了法王英文書籍翻譯定稿而前來的陳玲瓏女士。
這天,幾乎整日都停着電,雖然每個人一如往常的裝備齊全帶着電腦,早早就集合在法王的圖書館裏,但是卻沒有一個人願意隨便打開電腦,總覺得要保留些電量,以備法王到來正式上工時再用。… More...
https://m.facebook.com/groups/1071173226278970?view=permalink&id=1609490405780580&ref=m_notif¬if_t=group_activity
https://www.lionsroar.com/how-will-you-see-the-guru/
噶瑪巴尊者
對自己也生起同等信心時,就能與上師心意無別
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我希望大家知道。就是當各位對任何一位上師生起期待、信心的當下,我希望你們也能對自己生起同等的期許和信心。不然一昧冀求於外,總是把責任推給上師,而不於內建立起自信、承擔之力,對自己不報任何期待的話,你會發現修行難以成就。
因此,我們談到「師徒之間的心意一致」時,意思就是,身為弟子的你對某位上師生起期許、信心之時,也一定要對自己生起相對應的期許。倘若有一天,你能夠對自己有著這樣同樣的期待與信心時,就能做到「師心我心合一無分別」了。
不然,如果「弟子一直是弟子」,換句話說,如果弟子不知長進,總是依賴上師,寄望於上師的話,修持終將不會有任何結果的。經文中常常提到發願證得如師、如佛一般的果位,要知道那就是在提醒自己,生起「如同對上師般」的自信與自我期許,自己要有所承擔,要如法修持,這是很重要的。
時間:2016年6月23日下午3:00至5:00�
地點:印度德里凱悅飯店
https://m.facebook.com/1517267761894915/photos/a.1517584898529868.1073741826.1517267761894915/1924608414494179/?type=3
Q: What are the steps to practice Guru Yoga correctly? (As Garchen Rinpoche be the Guru)
A: I think that Garchen Rinpoche's mind and all the Buddha’s mind is the same. Garchen Rinpoche is not so important, and what is important is love. Garchen Rinpoche loves all beings and that is important. Whenever you feel love for beings, that is the mind of Garchen Rinpoche.
Garchen Rinpoche's body is not so important, it just smells bad, that’s it.
What’s most important is the mind. His mind is precious because he loves everyone. Every time you feel love for others, then that is the mind of Garchen Rinpoche. Even after he has died, he still has love for all beings, because the mind will continue on. So the love is the same as all masters. If you have hundred lamas, the mind is the same, the love is the same, the wish to benefits others is the same. So they all are actually one.
So the point of Guru Yoga practice is to bring this love of the guru to your own mind. So there is the word yoga which is “nal jyor” which “nal” means you abide in the innate state of the mind and “jyor” means to apply, so in other words, you apply your guru’s mind to your own mind.
Whenever you find love arises, you have applied the mind of the guru to your own mind. Anytime which you feel selfish, and you don’t care about others, then you should recognize that you are not applying the mind of guru and you should make a greater effort to cultivate love.
When you understand that the Guru actually is love, then actually you can practice a single guru yoga that contains hundred gurus.
And also if you practice the yidam, it has the same essence. It is bodhicitta. So bodhicitta means “chang chup sem”. That’s an important word. “Chang” means to purify. And what is to be purified is the constantly thinking about ourselves (selfishness).
So you only think about others all the time and when you always think about others, the self goes away. Then that is “chang”. “Chup” means to master. When you master that, then the self goes away.
(http://www.amidewa-retreat.com/web/question-answer?start=13)
https://www.lionsroar.com/treat-everyone-as-the-buddha/
https://www.buddhistdoor.net/news/dzongsar-khyentse-rinpoche-issues-public-statement-on-recent-criticism-of-sogyal-rinpoche
He knows🙏
所謂的~"根本上師"~
最主要是指做大手印禪修時,指引我們的心性的人,即是我們的根本上師。
因此在噶舉派來講,
誰主要能夠"指引我們心性的",
就能稱為根本上師。
~第十七世 大寶法王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
宗門實修『四共加行』
時間:2005年12月30日~2006年1月3日
地點:印度 瓦拉那西 智慧金剛大學
https://m.facebook.com/photo.php?fbid=268546803650656&id=100014860152601&set=gm.1649395008456786&source=48&ref=m_notif¬if_t=group_activity
根本上師能調伏你
2008年,宗門實修:《噶舉祖師教言》開示
關於上師,我們還可以分為兩種:
可以依止的上師跟可以聽法的上師,
因為有實修的上師基本上不是那麼多,
真正能夠面對並調伏煩惱、
甚至悟道的上師很少,
但是他具有佛法的學問,
我們可去聽他的法,
從而多認識佛法。
可以依止的上師,
就需要具備真正的實修,
能夠調伏煩惱;
其他沒有實修,
只是懂得佛典、三藏的上師,
我們可以去聽他的法,
或者就是說可以去恭敬他,
但是不能把他當成自己所依靠
的上師或者根本上師。
《慈悲喜捨每一天》
https://m.facebook.com/photo.php?fbid=2022230141143769&id=100000704092154&set=gm.2121910538070160&source=48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