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法会很重要的心态!~
一、此生最後的加持---超薦
我們時常有機會看到仁波切、寺院為亡者舉行超薦儀式,當然也會有人請法王作超薦。去年的祈願法會有不動佛的超薦,當時法王也為編輯一系列的超薦儀軌而相當忙碌。有一次法王看著我說:「你知道超薦的時候最重要的要點是什麼嗎?」我說:「我沒想過,也不知道,應該是要很專心、很恭敬吧。」法王說他一直在想這個問題,他要如何才能真正的幫助一個亡者?
就我的感覺而言,聖者、仁波切們應該能看到一些東西,超薦對他們而言,應該就只是伸出一隻手,然後把他們送到另外一隻手,就這麼容易。而法王一直在思索這個事情,因為他要主持這麼大的法會。法王接著說有一天,他終於知道什麼是真正的超薦了。法王說你要去體會亡者的感覺。「體會亡者的感覺?」我就問法王他是怎麼去體會的呢?我心裡想:要去體會生者的感覺有時候都很不容易了,何況是亡者?接著法王說了一個故事。
去見過法王的法友都知道,他平常見客的會客室外面有一個陽台,他住的房間在另一邊,跟會客室之間大約有十幾公尺的距離。有一天法王到了會客室之後他突然想到,他有個東西放在房間裡沒有帶出來,這時他不想走回去拿,於是他就走到對著他房間那邊的陽台---距離並沒有很遠。他就對著他的老喇嘛叫---他的老喇嘛當時就在那裡。但是那天也不曉得怎麼回事,法王說他對著老喇嘛揮手叫的時候,不管他怎麼叫、用力的叫、大聲的叫,他的老喇嘛就是沒有看到、也沒有聽到。突然就在那一刻,法王說他了解那就是亡者的狀況。就像這次仁波切開示的,人斷氣後如果進入中陰身,亡者會因為不捨而在親人的周圍徘徊一段時間,但是此時無論亡者如何的召喚他的親人,想要跟親人講話,但是親人是完全無法體會到亡者的存在,看不見也聽不到。法王說原來亡者在中陰身時,他的心是這麼地痛苦、這麼地傷心、這麼地難過。法王說經過這次以後,在超薦時他只要想到那個感覺,他就真的能進入超薦的情況。這個故事讓我印象非常、非常的深。這也讓我不論在作任何的修持、任何的功課時,這成了我的要點,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请详读。。。
http://gyalwangkarmapa.blogspot.tw/2007/10/blog-post.html?m=1
(Picture sourced from internet )
19 comments:
Watch "【佛曲】海濤法師唱誦 - 歷代大寶法王祈請文" on YouTube - https://youtu.be/syYbJHxMBaw
智 慧 度 苦 厄※聖嚴和尚開示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梵文prajn~à的意思是智慧,《六祖壇經》中說︰「即定即慧」。定是慧的體,慧是定的用。也就是說︰有定的時候一定有慧;有慧的時候一定有定,定是智慧的基礎,智慧是定的作用。定、慧同時產生,是禪宗的立場及觀點,定、慧產生以後,戒已在其中了;真正出現清淨智慧的人,也就是得道的人,一定不會犯戒的。
波羅蜜多是出離、超越、解脫的意思,就是離開煩惱和苦,也就是超越煩惱和苦。整句來說就是︰有智慧就能從煩惱及苦的此岸,到達沒有煩惱、永遠快樂、自由自在的彼岸。
大乘佛教中的六波羅蜜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是以前五種的修行達到第六種智慧的目的。六波羅蜜又稱六度,「度」是超越苦及煩惱的意思。以佛的智慧作為修行的指導原則,才能超越苦及煩惱,達到解脫的目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就是以簡短的經文,教導我們般若的重要性及其產生的方法和道理,所以稱之為《心經》。
觀自在菩薩
菩薩是發了菩提心,以慈悲廣度眾生的人。菩薩不自私、不為自己考慮;廣度眾生是為了成就佛道,並且感謝眾生而不求回報;鼓勵眾生努力行善,自己也參與其中,才是真正的菩薩。
一個禪的修行者必須先發菩提心,修行是為了使眾生得到利益。這最初、最早所發的菩提心,叫作初發心,發了此心,就希望永不退轉,一旦有了退心,也要再回到初發心。如果一個修行人沒有發菩提心,修行不會得力,容易著魔,對其身心都有損害。所以在修行的過程中,我們強調要放下自己的自私心、追求心、逃避心,以及期待心,才會真正得到修道的利益。
菩薩要斷煩惱,增長智慧,不能僅靠打坐,要努力廣度眾生,智慧的增長才踏實。僅靠打坐,僅以禪定的力量產生的智慧,在遇到複雜的人際關係時,便產生不了應對的力量。唯有以實際的磨鍊,面對各種善惡不同、形形色色的眾生,所得到的智慧才踏實而因應有方,這才是菩薩的智慧。所以菩薩于六波羅蜜中特別重視精進和智慧,精進才能斷自己的煩惱,產生了智慧,才能廣度眾生。
精進波羅蜜是以自利利他廣度眾生為第一,精進度眾生的方法有四︰(一)已造的惡業趕快斷,(二)未造的惡業永不造,(三)未生的善業趕快生,(四)已生的善業要增長。前兩點是使眾生離苦,因為造惡業會得苦果,后兩點是使眾生得福報及安樂。這四個方法加起來就是「慈悲」;悲心使眾生離苦,慈心使眾生快樂。悲能拔苦,慈能與樂,就是慈悲,沒有慈悲心不能稱之為菩薩。
自在〜是不受影響,不考慮自己的得失、利害。
以菩提心修行,以慈悲心廣度眾生,就是自在。一個能自在的人,一定有真正的智慧,如此才能到達解脫的彼岸。
許多人希望得到自在、得到解脫后再廣度眾生,這是不太正確的;只考慮自己本身的利益,反而不能得自在、解脫。唯有放下自身利益的考量,以慈悲心廣度眾生,才能得真正的自在解脫。
菩薩或大乘的修行人,做任何事都要乾淨俐落,不要拖泥帶水。受施時就坦然接受,以廣度眾生為回報。布施時就慨然布施,不求回報。不考慮自己的利益、損失,只是勇往直前的去做對眾生有益的事,如此就能得到自在的利益。
https://mobile.facebook.com/groups/1551706265064490?view=permalink&id=1692255261009589
應 該 這 樣 誦 經?※夢參老和尚開示
你若是讀《普門品》,《普門品》是讚嘆觀世音菩薩功德,讚嘆觀世音菩薩說,你遇到什麼災難,只要一念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就能救苦救難。經文上是這樣說,你要知道,念觀世音菩薩要至心,不至心不會來。如果你會修觀的,念《普門品》的時候,你觀想為什麼觀世音菩薩發這麼大願?我也要學他,讀誦他過去所作的事情,也就是故事,那就是觀世音菩薩他過去所作的事情。你讀他,也要學他發願。
誦經的時候,要把 「觀」 加進去,效果就大,那樣才能斷煩惱。有的道友們曾經這樣問過我說:「誦《普賢行願品》,已經誦了幾千部,每天誦一部的話,我誦了十幾年,但是,一點兒效果都沒有。」我說:「你是怎麼誦的?」他說:「拿著經本念就是了。」對不對呢? 對。我說:「 你所說的效果是要求什麼效果呢?你最初發的是什麼願?」 在習誦的時候,你得發願,你讀哪一部經,或者讀《地藏經》,或者讀《普門品》、《普賢行願品》,那就隨順地藏菩薩發願讀《地藏經》,你讀《普門品》,就隨著觀世音菩薩發願,讀《普賢行願品》要隨著普賢菩薩發願。
這樣誦,效果就大了。你如果能夠了解這部經的涵義,誦的時候,要是不起執著,沒有能誦的我,也沒有所誦的經,念經時讀誦,你的心跟經結成一體,你的心跟觀世音菩薩結成一體,你讀哪一部經,就跟哪一位菩薩結為一體,那就叫入了不可思議的境界,這就是你讀經的一個方式。
讀完了經,一定要回向。 開始讀的時候要發願,讀完了要回向,過程一定得做,這就叫修行。你讀經,就是在這兒行菩薩道!就是修行!我自己坐在那兒念,我怎麼行菩薩道呢?你讀經的讀誦功德,加持回向給一切眾生,特別是三惡道的眾生,你發願希望菩薩加持,度脫它們,免除它們的災難。回向的意思,就是把我們心裡的力量,我們所作事業的力量,所得的報酬,都拿去給他們。像我們打工,把打工賺來的錢,供養三寶。完了,看見窮苦的眾生,佈施給他,這種功德是很大的。但是,你不知道在讀誦經的時候也如是,你所得到的報酬就是菩薩加被你,三寶加持你。希望三寶加持一切眾生,無論有緣、無緣,這樣你在讀誦的時候,才能斷煩惱。
習誦的時候,能夠除滅中大煩惱,得到無上智。否則的話,你照著經文,只念那個字,你是得不到的,讀的時候、念的時候,要加上觀想力,這樣子才能夠得到無上智。因為大家修定的少,念《藥師經》是為了消災免難,減除痛苦,使我身心健康不害病,乃至於已經有病了,使他除癒,菩薩加被除癒。你讀《藥師經》也得會讀,同時你在讀的時候,隨經文的意思入觀,定跟慧兩者是相結合在一起的。你在讀的時候,如果沒有雜亂心,你讀讀會入定的。這可不是睡覺,讀到昏沉也像入定一樣,那就混淆了。所謂入定的意思,例如你讀《華嚴經》,你會入到華嚴境界。
過去有位老和尚就是這樣,他是在定中讀,速度很快,怎麼樣快呢?他是從天王殿到大殿的路上就讀了一部《華嚴經》。大家知道《華嚴經》有八十卷,他才走那麼一兩百步,就讀完一部《華嚴經》,他是在定中讀的!要普遍的讀,那就是一即一切。後來侍者提出問題,不相信他,就找了八十個人,一人拿一卷,八十個人聽著他讀經,拿第一卷聽到他讀一卷,拿八十卷聽到讀八十卷,他就讀好了。
我們雖然還不到這種定力,但是我們可以從初淺的作起,你讀《地藏經》,讀到哪一品,就觀想哪一品,知道這一品是什麼意思,要懂得意思再去讀,效果更好一點。乃至於讀經的時候,不要把瑣碎的事情都擱在腦子裡頭。讀經的時候,不要打妄想,你很忙亂的時候,就坐在那兒讀經,讀一讀就睡著了。這個情況也有,讀一讀,打妄想、昏沉,不知道讀到哪裡了。修定不許掉舉,不許昏沉,讀經也是這樣,不能掉舉,也不能昏沉。你要是掉舉,這一部經看的是很少,你會讀很長的時間也讀不完,讀一讀,會生厭煩的,要是碰見一部長的經,你更是讀不下去。這些是要防犯的過患,才能得到一切智。
讀經就是修慧,也是修福。《金剛經》講般若空義,讀《金剛經》,福德之大,超過用三千大千世界七寶的供養,比那個佈施的功德都大,這就是福。而且能用、能得到慧,那就是慧。福慧雙修,才可以得到般若智。經文當中好像沒有說修法,其實每部經都告訴我們方法,你得修習,習的時候就是學,你這樣的讀才能夠得到受用。佛令這一切的眾生,要是有大乘根機的,專門修大乘的,讓他習讀誦大乘,不但自己去習、去讀,也勸別人去習去讀。這樣子就能夠得到無上智慧,也因為讀大乘經典,回向給一切眾生,除一切苦,可以消除眾生所有的苦難。你自己讀,讓一切眾生也讀,令他們趣入無畏城。
「無畏城」,成了佛之後,有四無所畏,畏是畏懼的,我們現在懼怕的情形很多。有很多道友讀《地藏經》,感應不同,或者看見鬼神,或者發冷,這並不是壞現象。這個時候你都要問一問,這是他有畏懼,不敢再讀經。本來讀經是消除畏懼的,但是他有了畏懼,由讀經而感受畏懼,這種情況很多。
不只是《地藏經》,讀別的經也會有,你要先明瞭,讀誦大乘經,就有護法護持,怎麼會有這種恐怖感呢?本來讀經的時候,能夠趣向無畏,趣向沒恐怖。佛的四無畏是一切智無畏,障道無所畏。你修道的時候,說清楚那些障道法。在說的時候,無所畏。只有佛才能說清楚一切的障道法,你要修道,有些障道必須跟你說清楚。說的時候,無所畏懼。還有,漏盡無畏。漏盡,就是再不漏落三界的意思,乃至不漏落一切眾生,使他永遠都得到解脫。第四是盡苦道無畏,說盡苦道無所畏懼,說的時候無畏懼,因為佛的智慧能夠知道。這是求大乘的,求大乘的要想入佛智,達到佛的境界,除一切眾生苦,在讀誦大乘經典的時候,就能得到這些利益,這跟前面求利益、得定的時候是一樣的。
Ref: https://mobile.facebook.com/groups/1551706265064490?view=permalink&id=1692252384343210&ref=bookmarks
頂禮時先合掌於胸口,以表示對佛菩薩的恭敬;然後合掌放在頭頂發旋儿處,表示向佛菩薩及善知識的身頂禮,同時清淨自己以身所造的殺盜等罪業;再合掌於喉間,觀想向佛菩薩的語頂禮,同時清淨自己以口所造的妄語或惡語等口業;最後合掌於心間,觀想向佛菩薩的智慧頂禮,同時清淨自己以意所造的罪業;接著五體投地,觀想向佛的身、語、意、功德、事業頂禮,以清淨自己阿賴耶識中非常細微的業障。
觀想自身不僅是一個,而是變成無數個,並且不僅是自身,而是偕同天邊無際的眾生,同時以身語意向佛菩薩及善知識頂禮。
在磕頭的同時,還需口中念誦對佛菩薩及善知識的讚頌詞(任何讚頌詞均可),並在心中憶念佛菩薩、善知識的功德,如此即是身口意三門一致的頂禮。能這樣完整地磕一個頭,其功德都是不可思議的。如果沒有這些觀想,只是形式上作個頂禮,就沒有太大的意義。 [慧燈之光三:如何自受菩薩戒] http://www.huidengzhiguang.com//c/2015-12-29/369.shtml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0154367067924871&id=653819870&ref=bookmarks
Touching...
Karmapa Chenno _/|\_
https://m.facebook.com/416809031663900/photos/a.416822804995856.101987.416809031663900/1218089418202520/?type=3&source=57&ref=bookmarks
為什麼敲木魚?表示不貪睡,要精進,不懶惰、懈怠。為什麼供花和水果?表示要明了凡事皆有因果,修善因得善果。造惡業,必得惡報。不必怨天尤人。供花也是相貌端正、美麗的緣起。為什麼燒香?'香'代表戒、定真香,燒香就是提醒我們,要修學戒、定,從而開顯智慧。由戒生定,由定生慧。
https://m.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154490578874871&id=653819870&set=a.10151238953374871.482574.653819870&source=48
礼拜的真实内涵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0154532764629871&id=653819870
为何佛要到天上。。。
原来如此。。。
https://m.facebook.com/haitao2013/photos/a.223810317649661.61560.111791425518218/1328790613818287/?type=3&ref=bookmarks
為何要做大禮拜?
宗薩仁波切
為何要伸直全身,投向常是骯髒的地面,然後起身再做十萬遍?因為大禮拜是非常直接的皈依方式,並且是摧毀驕慢的方法之一。這是臣服於佛法真理的外在表示,也是自己願意暴露並拋棄驕慢的一種表達。因此,當我們皈依時,將自己投在上師足前,並以身體的五個部分(前額、雙手、雙膝)觸碰地面,盡己所能一再地做大禮拜,來顯示我們徹底地臣服於上師。(在西藏傳統中有兩種禮拜的方式,一種是全長的大禮拜,另一種是半長的跪拜,我們通常積聚是全長的大禮拜。)
據信,大禮拜可以帶來一些利益,例如來世相好莊嚴,或你的話語會具有份量又受人尊重,或能給朋友與同事帶來正面的影響,或有能力管理自己的員工等。有種說法是,積聚大禮拜的修行者將會與聖者為伴,因而莊嚴、富有,可轉生善趣,並終得解脫。
不過對於凡俗之人而言,思惟大禮拜所有的心靈利益與所能積聚的福德,並不必然是激勵我們最有效的方法。反而,做大禮拜有益健康的這個事實,倒是可以成為我們開始行動所需的誘因。沒錯!為了健身而做大禮拜,是個世俗的發心,但我不會反對它。在此未法時期,任何可以鼓勵你修持佛法的方法,都有一些價值,所以,請為了鍛煉身體開始做大禮拜吧!如果能這麼做,你不僅能省下健身俱樂部的會費,還可以鍛煉肌肉,並且積聚大量福德。
大禮拜計數:只管去算!
傳統的目標是在此生完成十萬遍大禮拜,如果你有足夠的時間與體力的話,也可以做更多,這是你應該盡力去達成的目標。多快能實現此目標,反而並不太重要,你比道友更快速地完成十萬遍大禮拜,並不代表一定可以最先獲得證悟,你的態度與發心比速度更重要。同時請記住,做一百五十遍大禮拜需要大約半小時,如果每天都能做這麼多,兩年內你就能輕鬆地完成十萬遍大禮拜。
對大多數人而言,有個預設的目標是很有幫助的。某些人主張不應該太在乎數量,但是很多修行者認為持續記錄修持的數量,既是一種正面的戒律,也是很好的鼓舞。宣稱不喜歡計數的人,老實說,常是因為太懶惰而不想計算,對他們而言,光是買一串念珠來計數就已經太吃力了。他們讓自己對怠惰讓步,是完全失去了重點,因為勉強自己費力去做大禮拜,正是這項修持很主要的一部分。還有一些人擔心,他們會由計數而對自己的成就過分感到驕傲。他們的論點是,佛法修持是用來摧毀我執與驕慢的,為何反而要冒險去鞏固它?甚至有人認為整個「積聚」的概念就是意味著自私,如何積聚財富一般,因此不值得去做。在修行中,如果你強烈地感覺不想計算大禮拜的數量,並且深信這樣做不會幫助自己,那麼無疑地,你就應該計數。除非你正巧是位隱名之佛,否則像我們這種無明眾生,通常在希望達成目標的激勵下,都能完成更多。因此,每天都要記下你的大禮拜數量,即使那天只有十遍。並記住,由於做大禮拜比念誦更難,因此要統計的是大禮拜的數量,而非同時在念誦的皈依文數量。話雖如此,無論你是在往下拜或往上站,你在禮拜時都應該連續不斷地念誦皈依文,但不需要去配合大禮拜的韻律。中途需要休息時,就安靜地以禪坐姿勢坐下,並繼續念誦皈依文。你可以在每十遍或二十五遍大禮拜之後,就重新提醒自己的發心,這會非常有用。以信心確認上師就在此處看著你,不時地提醒自己,你是為了利益眾生而修行,並同時生起菩提心。
有時,你難免會發現自己做大禮拜只有動作,卻毫無「感覺」。當這種情況發生時,只管繼續做大禮拜。繼續做,比浪費時間去等待「對」的感覺,結果什麼也沒做成要好得多。就我個人而言,當我做大禮拜時,幾乎從來沒有任何感覺。
摘自《不是為了快樂》
https://m.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18834071470468&id=100000316540885&set=a.522136661140214.115686.100000316540885&source=48
拜佛的智慧和福報,八大方式讓你值得學習
1.為什麼拜佛時要輕微低頭?
佛法:拜佛不是向外追求,而是自心開發,故府首返觀。我們的佛性,本具一切光明、智慧和福報,但被貪、嗔、癡、慢、疑等烏雲垃圾蒙蔽,開發謙恭的美德,才能撥開烏雲,現自身佛性光明,處處吉祥。
生理:低頭時拉開頸椎各關節間隙,糾正頸椎,解除神經、血管、淋巴管及腦脊髓的壓迫。
2.為什麼拜佛要頭面貼地?
佛法:徹底放下“傲慢”的煩惱和自私我執的妄念,才能契合佛道。
生理:頭、心髒、全身和足底幾乎拉平,拉開脊椎關節,腦脊髓液回流順暢。跪地時使下半身與心髒接近,血流回心時不需耗費很多能量。脊椎向背部拱起,不致壓迫腹腔,脊椎前大血管,血流阻力小,使腹部、下肢血流供應豐富。
3.為什麼拜佛站立時要收下巴?後頸貼衣領?
佛法:人往外看時,下巴會不自覺地抬起而看不見自己,收下巴時才能返照自身,都攝六根,如果終日忙着反應外來的刺激,追逐外境而不自覺,將迷不知返。佛有“重頜”之相,即收下巴之相,不向外馳逐,追求諸已。
生理:收下巴,後頸貼衣領時,脊椎最直,使腦——脊椎——胸椎之間氣血流暢順利。
4.為什麼要合掌垂手松肩?
佛法:代表放下。放下煩惱、憂愁、緊張,若心有羈絆,則肩必聳起。肩放松,放下的同時,妄念也放下,萬緣放下,一心正念。
生理:拉開放松肩胛附近的肌肉、韌帶,使肩關節靈活,解除肩硬、酸痛等症狀。一般人平日肩胛周圍肌肉都在緊張狀態,常常不自覺就聳肩、緊繃。時間一久肌肉就緊縮變硬,壓迫血管,血流不通,肌肉代謝廢物局部堆積,出現肩膀酸痛等症狀。現代人生活壓力大,肩周炎等病症出現的年齡明顯提前。
5.為什麼要跪坐在兩足跟內側?
佛法:徹底放棄根本執着,徹底降伏根本煩惱。另外對練習“跏趺坐”很有幫助。正如《首楞嚴經》雲:“狂心頓歇,歇即菩提”,坐定放松,狂心歇息。
生理:以中醫經脈理論而言,足部六條經脈都通過足踝,若是踝僵硬,不靈活,則各經脈受阻。拜佛時,跪坐又坐起,等于一壓一放,活絡其經脈。
6.為什麼要俯首伸手迎接佛?
佛法:伸手迎佛,代表背塵合覺,澄濁返清,與佛相應。保持府首(不能中途仰頭),表一路恭敬,謙卑到底,才能與佛相應。坐定重心不動,表一路觀心,心神安定,不動不轉。兩肩拉開,含開心之意。
7.為什麼要翻掌接佛?
佛法:
(1)代表我要轉變自己的心境來迎接佛的光明,我要用自己的心,毫無保留地來供養佛。
(2)手心盡量翻平向上,勿傾斜,表示心氣平和。
(3)雙手如蓮,心開花開。手指柔軟而整齊,是因為心境放松,內在本具的力量從心中湧出。
生理:末銷的細微精密活動屬高層腦部管轄。手指活動的管轄區在大腦中占極大比例,尤其小指和注意力集中程度密切聯系。注意力不集中,小指很難聽從使喚,所以由小指帶動做翻掌的柔軟動作可舒解內心的緊張,放松大腦相應管轄部位的功能。
8.為什麼接佛後又翻掌平貼地?
佛法:
(1)接佛後輕輕半握拳,代表接納佛光,領受佛教,歡喜信受。
(2)握拳又平貼地,代表領受佛教後,以平等心普遍布施。
https://m.facebook.com/photo.php?fbid=1548055415457478&id=100007591036457&set=gm.513641558798365&source=48
發現自己磕頭特別累的人更應該高興,因為業障都在這裡了,什麼時候把磕大頭克服了,什麼時候業障就沒有了,多簡單又看的見的辦法呀。所以筆者在此力勸各位磕大頭困難的師兄們,不要放過這個消業障的好機會。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47244&page=1
爐香讚
佛經裡的一段故事
出家眾如果要學梵唄,不論擔任維那、木魚,或是 鐘鼓,大都是從爐香讚開始學。而人乘佛教修士的早晚 功課,也是要先唱爐香讚。
在講爐香讚之前,先講一段和爐香讚有直接關係的 佛經(賢愚經)故事。
佛陀時代有一個阿羅漢——聖者富耆那尊者。他證 得阿羅漢果後,想回去度他的家人(爸爸和哥哥)。於 是他隨緣托缽,回到故鄉「放缽國」。回家以後,富耆 那尊者就向父兄講解佛理,爸爸和哥哥聽了雖然心生歡 喜,但也想要見佛陀。問題是佛陀在「舍衛國」,距離 非常遙遠,怎麼能見得到呢?後來他們父子在家中樓上 設了壇,準備一個香爐,點上最好的香,向著舍衛國方 向遙拜佛陀。
當時,佛陀正在舍衛國講經說法,由於父 子的虔誠,香煙飄到了佛陀的頭頂上方,結成一朵香雲 蓋。佛陀知道這是遠在放缽國的富耆那尊者和他父兄的 遙拜祈求。於是,就運用神通去到放缽國,在空中向尊 者以及其父兄說法。
因此,法會之前先唱爐香讚,點淨香,誠心禮請諸 佛菩薩降臨壇場,就是爐香讚的意義。
讚文講析
爐香乍爇 法界蒙薰 諸佛海會悉遙聞 隨處結祥 雲 誠意方殷 諸佛現全身
「爐香乍爇」,也就是淨香爐的香剛燒起來的時候 。「法界蒙薰」,是說爐香乍燃,十法界已蒙薰習。「 諸佛海會悉遙聞」,海表示深跟廣,猶如佛菩薩的功德 深又廣大;此句又表示香才點上,十方佛世界的眾多佛 菩薩,都已聞到,已知道。「隨處結祥雲」,諸佛菩薩 所到之處就是吉祥地,香煙處處結雲,所以稱為隨處結 祥雲。
「誠意方殷諸 佛現全身」,拜佛最重誠意,有 虔誠的心,諸佛就會現全身。
https://m.facebook.com/photo.php?fbid=881611045241023&id=100001764078470&set=a.192628084139326.44520.100001764078470
佛弟子對待鬼神應有的態度
https://m.facebook.com/photo.php?fbid=635053263279355&id=100003240623492&set=a.165837233534296.34338.100003240623492
超度的意義與供僧的功德(一)
每年農曆七月,在中國的民間及各佛教道場,都顯得特別忙碌。因為,在民間的信仰中,以七月為中元,是一年之中除了清明之外的另一次祭祖大節日。這本是由中國儒家慎終追遠的孝道思想延伸而來,不僅祭祀各人自己的祖先,也祭祀那些沒有後代親屬關照的孤魂,後來跟佛教的思想結合,就稱為「普度」;這在民間,原來還有個來自道家的名稱,叫作「打醮」。
從佛教立場說,七月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月份。在佛陀當時開始,每年夏天有三個月的雨安居,從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為止。因為印度地處熱帶,在雨季中,蟲蟻遍野,雨水氾濫,出家人不便外出遊化,所以佛陀制定律法,利用這三個月時間,做一年之中定期的安居修行。
直至七月十五日這天,稱為「僧自恣日」,也就是散居於同一區域內的僧眾,共同集合在一起,做一次非常坦誠的檢討和報告。因為三個月中,大家都在精進的修行,有不少人因此悟道,證得聖果。其餘雖然沒有悟道,但身心也都是非常清淨、安寧、開朗、坦誠的,這是值得恭喜,也值得歡喜的事,所以又稱此日為「佛歡喜日」。而十方信徒,也利用大眾僧集合到會的這天,紛紛會合來供僧,因為供養初發心菩薩功德很大,供養剛剛修行完成的行者,功德也非常殊勝,而此時,連帶著發生了下邊的一樁佛事。 (待續) 聖嚴法師《明日的佛教》
https://m.facebook.com/ddmapps/photos/a.799709816740643.1073741830.743105215734437/990029514375338/?type=1
堪布卡塔仁波切
獻供是佛法修習的一部分,有些寺院中所看到的供品是依傳統方式獻供的。
這些獻供不僅僅是儀軌的一部分,而是發願服務眾生的延長。
獻供是執與貪的對治方法。獻供有其物質的意義,就是一個人獻出他所有的有價值的物品。
或者,某些人可能象徵性地獻出所有財物,想像眾生因此獲益,一切困乏獲得補償,圓滿布施波羅蜜。
一般言之,佛壇上獻供以七種為一組,放在七個容器中,每一供品均有其特別的意義:
"水"之供養 (一) - 飲水
第一個供品是飲水。供水的功德是在消除眾生的口渴,尤其是餓鬼道的眾生可以因此而解除口渴的痛苦。
供水亦有使眾生廣被佛法慈悲,終能身心清涼的目的。
"水"之供養 (二) - 浴水
飲水及浴水做為供品,並非佛陀口渴或需要清潔,而是向皈依的對象獻水可以幫助我們積聚功德,
而得到自身的清淨。我們的身體有許多缺陷而且很脆弱,獻供的目的也有消除我們修法、
修習禪定及了解佛法時會遇到的障礙。
供水時,杯子要擦乾淨,先倒入一點點水在第一杯中,於後依次過濾一遍。再以一粒米寬的間距排整齊。
由右邊到左邊依次倒入清水。不宜太滿,可保留一粒米之高度,特別要注意供水的五種過誤,
要能遠離才可得到五種功德。
"花"之供養
第三個獻供是花,以此將成就者周圍莊嚴,雖然獻花對於圓滿的佛界並不需要,但這對獻供者有利益。
也讓我們有意願使所有眾生可以找到高貴的住所,終極可具備像成就者一樣圓滿的種種相貌及特質。
如何以供花來累積福德資糧呢?
從前迦那迦牟尼佛在世間應化時,許多比丘在城中托缽,富貴人家以美食供養,而一貧窮人什麼也沒有,
但他對比丘生起無比信心,恭敬地在草地上摘了不同顏色的各種花朵,以很清淨虔誠的心來頂禮,供養。
他後來在釋迦牟尼佛的祇園精舍投生為一富貴人家之子,相貌莊嚴美好。
出生時,天降花雨,得到‘花神’之名,這位‘花神’後來長大,在佛前受比丘戒得到羅漢之果位。
可見供花時,最重要的是以虔誠清淨的心,發願眾生皆能得到佛陀究竟果位,即使是小小的花朵,
也因發心廣大而會有極廣大的功德利益。
"香"的供養
獻香並非因為佛菩薩需要借此除去身上的味道,而是獻香可以消除不快及不健康臭味的產生,
所積的功德最後可實現修行深妙香氣的完成。據說完成修行的人都被甜蜜芬芳香氣所包圍。
"燈"的供養
第五種供品是燈燭。諸佛菩薩,用他們慧眼來淨觀,並不需要燈燭來為他們照明。
獻燈是讓獻供者練習觀想所有眾生的無明都獲得清除,獻燈也是為了最後在眾生中知識及經驗可以明白的表現
出來正如在佛陀及覺悟者清淨心中自然流露的一樣。
材料方面如燈油不論奶油、酥油、植物油都要很乾淨。供杯不論金、銀、銅、鐵、陶、玻璃等不同材質,
以自己能力為考量重心,而燈心要格外潔淨,根部直穩,表戒律清淨。中部厚實,表禪定力佳。
末梢心尖易點著,表智慧力。
"涂香" (香水)
容光煥發而圓滿的成就者當然不需要塵俗中的香水來經驗自然圓滿境界,但我們獻香水是為了暫時淨化不良
的習性,如貪、嗔、痴,而最後不但是習性,連外界周圍也被清淨而圓滿了。
"食物"、"果"之供養
第七供即是食物。成就者不需要食品之供養,供食品之目的是暫時消除眾生饑餓的痛苦,
並帶來充分之食物。最後獻食物可令眾生經驗到靜思圓滿的境界‘三摩地’,令眾生依靜思之自然資糧而生活。
談到供果來累積福德資糧前,先說一則小故事:過去印度有一對貧困的母子,當兒子遠去他方種田時,
母親為他備了食物作為午餐。當他正想吃時,來了一位托缽的比丘,兒子想我們家前輩子也沒累積資糧,
如果這輩子不累積資糧,下輩子會更貧困啊!於是以恭敬清淨心供食給比丘,併發了很大的願。
這一念殊勝的大願,使他下輩子轉生為王子,吃穿不愁。因此我們也要以清淨心為自己及虛空的眾生發願
供養三寶,由於發心清淨,並且回向,不只得到國王果位,還會獲得佛陀之圓滿果位呢!
“樂”之供養
供養美妙音樂作為累積資糧之方式又如何呢?
我們先以鈴之妙樂為例。一般在佛堂或佛塔、寺院的角落有鈴,風吹鈴響,以此妙音供佛之意是對佛陀身法
意清淨之贊頌、用唱頌方式禮讚三寶、功德尤其廣大。過去,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有一國王叫波斯匿王,
他帶著眷屬一起去只陀林,忽聞妙音響起,一路上連大象、馬匹、畜牲們都駐足諦聽。
波斯匿王十分好奇,心想是誰的歌聲如此迷人,連畜牲們都如此沉醉?原來是一位個子小小的比丘唱頌的。
波斯匿王請教佛陀:“小小個子比丘是什麼因緣而有此美妙唱頌能力?” 佛陀說:“因為他曾在迦葉佛的舍利塔
上供了一個金鈴子。併發了清淨的大願,因此在五百劫之間,都有能力唱出美妙之聲音,令眾生陶醉。”
所以我們在佛堂以三清淨來供養:發心清淨、正行清淨以及回向清淨。不論風吹小鈴、大喇叭、哨鈉、
笛子、跋.…供養之後,都可能如小小個子的比丘一般,具足佛音六十支的美妙成就。
為什麼佛前供水、水、花、香、燈、涂、果、樂等八供呢?
這是緣自印度的習俗,客人來到家中,先招侍人喝水、然後洗腳,再掛朵花在脖子上,以香薰一薰全身,
然後亮起燈來,身上涂得香來,並給予食物招待,全部都俱全之後,再彈琴給客人享受。
我們供養佛陀以八供,但其實三寶是不需要這些供養的。這一切都是為了眾生能累積資糧而來做八供的,
而供養也以發心廣大的前行、思惟三輪體空的正行及普皆迥向的結行三清淨為關鍵。
http://m.xuite.net/blog/benleehk168/blog/115792776
Dharma Information and Etiquette
Please turn off your cell phone before you enter the shrine/teaching area.
Shoes: Leave all shoes in the area outside the door on the porch; never enter the teaching/shrine area with shoes on.
Greetings: Place your palms together in front of your heart and bow slightly as a proper gesture of either greeting or farewell to a teacher or a monk. It is not mandatory, but very respectful and polite to do so.
Teacher’s Entrance: Stand and bow slightly when the teacher enters the room. Remain standing while she or he prostrates to the Buddhas and his or her own teachers (visualized on the throne) and takes his or her seat. If you are late and need to enter the shrine room after meditation or teaching has begun, do so as quickly and as quietly as possible, so as not to disturb others.
Dharma Materials: Buddhist texts contain scriptures considered sacred, never place them on the floor or rug. This is true for Dharma books, meditation texts, notes on the teachings, or prayer beads (malas). Use a small table, shelf, pillow, handbag, or special cushion to avoid placing these items on the floor. Also, do not step over Dharma books and articles.
Appropriate Dress: Avoid wearing revealing clothing, such as tank tops, short skirts, or shorts. It is considered inappropriate attire in temple and teaching/shrine room settings.
Legs Outstretched: Please honor the teacher and teaching/shrine room by sitting as comfortably as you can without pointing your feet frontwards.
Prostrations: Some people may do three prostrations (either low bows or stretching out on the floor) when entering or leaving a teaching/shrine room or when a teacher arrives or leaves. This is extremely respectful and is a personal gesture of special respect, though it is certainly not required. After the teacher is seated, practicing Buddhists will perform three formal prostrations as a sign of respect to the teacher and teachings. Others may join in or stand quietly.
Stepping Over: When moving through a crowded teaching/shrine room, make every effort not to step over the top of another person’s body (e.g., leg or foot) or dharma items. When seated, if others are passing by, raise the knees to afford a pathway so they are not forced to step over you in any way. Stepping over is considered disrespectful and rude.
Mala Beads: Do not place malas on the ground, the floor, or on a bed.
Indicating (pointing): When pointing to a teacher, monastic, or painting (thangka), indicate with the hand open and fingers extended and palm up, rather than pointing with the index finger, which is considered very rude.
Teacher’s Exit: As the teacher stands to leave, stand and bow slightly, until she or he is out of the room. Some students will again perform three prostrations, except at the last teaching session, where the omission conveys a wish for the teacher to return.
Addressing the Teacher or other monastic: If the individual has a Geshe Degree, it is proper to address him or her as “Geshe-la.” The “la” at the end is an honorific. The title Venerable indicates someone has taken vows as a monk or nun. When interacting with any monk or nun, treat them with great respect. They have gone through many years of training and practice, and may be treated as if they were the emanation of a Buddha.
https://stbcportland.wordpress.com/dharma-etiquette/
金剛語 | 大寶法王:我們平常工作已經很累了,怎麼還有時間修行?
2017-07-02 薩迦如意講堂分享
修行… More。。。
https://m.facebook.com/groups/1071173226278970?view=permalink&id=1594878527241768
佛法不是專門治病、讓你發財或是得到很好的考試成績,當然佛法會帶來無盡的福報與幸福,但是佛教的最終目的不是如此,佛教講究的是調整自心,對治煩惱,然後慢慢變成一個很有慈悲、愛心、智慧的人。
但是很多人求法的發心不是這樣,可能因為生病了,只要有人能治他的病就是佛菩薩。
如果只是一般世間的求財治病,不一定要靠佛法,可以去醫院、找好的醫生或是風水師等解決。
大家求法的心不對了,才會依止不正確的人。
佛法最終目的還是四聖諦所說的:「瞭解痛苦的根源以及怎麼斷除痛苦。痛苦來自於我們的煩惱業力,我們要斷除煩惱,面對煩惱,這才是佛法的主要精髓。」
~第十七世大寶法王
https://m.facebook.com/17Karmapa/photos/a.503856979648957.118071.342043039163686/1607924569242187/?type=3&source=48
祈願法會,
主要也因為生亡二者的祈福
超薦供養而順利舉辦,
所以祈願他們圓滿,
祈願他們都能得到暫時和究竟的快樂,
這樣的祈願是很重要的。
不只是嘴上說說,
而是發自內心,
帶著菩提心而發願,
同時以具備三輪體空的心而祈願和迴向,
這樣就一定能夠圓滿他們的心願。
第十七世大寶法王 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
祈願大法會特別開示
https://m.facebook.com/photo.php?fbid=193120998077949&id=100021401510731&set=gm.2091846267743254&source=48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