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濤法師:
2017/1/5 釋迦牟尼佛成道日(法寶節)
農曆十二月初八,是釋迦牟尼佛成道日,也叫「法寶節」。因為釋迦牟尼佛成道,而講出佛法——令任何有情離苦得樂的方法。
更重要的,「成道」,我們要知「道」,瞭解這個「道」。
這個「道」就是我們大家在讀誦的《心經》任何經典,所以也叫「法寶節」。
當然,為了紀念釋迦牟尼佛成道,所以大家吃臘八粥,臘八粥有八種殊勝的食物合起來,這個八種,最主要在佛教裏面講的是什麼?就是「八正道」。
「八正道」:
第一、正見。
第二、正思惟。
第三、正業。
第四、正語。
第五、正命。
第六、正精進。
第七、正念。
第八、正定。
有了八正道就可以解脫輪迴。
那麼為什麼要吃臘八粥呢?
因為釋迦牟尼佛脫離苦行後,經過尼連禪河來到菩提迦耶苦行林,那個時候,他找了一棵菩提樹下坐下來:「我要放棄苦行修中道之行」。
那個時候,蘇妲耶牧羊女供養了釋迦牟尼佛,由五百隻牛轉乳…,就是提煉再提煉,合起來的一碗乳糜。然後釋迦牟尼佛把這一碗乳糜,捏成四十九顆。
釋迦牟尼佛講了一句話:「不成正覺,誓不起座」。所以各位,今天還沒開悟的都不能起來喔。
佛陀發這個願,所以就一天吃一顆乳糜,維持整天的身體的營養,這樣要來斷除煩惱,找出所有眾生離苦得樂的方法。
所以我們吃臘八粥不要白吃好不好?
你能夠把佛法應用在你身心的淨化,
你能夠把佛法應用在利益六道有情,
這樣你就在實踐佛陀的 正道。
所以我想,我們也要「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我們要按照佛陀的八正道,真實地去實踐自利利他的波羅蜜,更重要的「願六道有情離苦得樂」!
(Source:
https://m.facebook.com/groups/1628752750755436?view=permalink&id=1666366383660739&ref=bookmarks)
---------------
每年的農曆臘月初八,民間有吃臘八粥的習俗,這一習俗來自於佛教。
大約在兩千五百多年前的一個四月初八日,悉達多太子在印度迦毘羅衛城的釋迦族中誕生。
其母摩耶夫人四十四歲時,夢見白象入胎而有妊。
翌年,途經藍毘尼園時,稍作休息,即誕下悉達多太子於無憂樹下。
相傳悉達多太子是從摩耶夫人的右脅出生的,而且出生後立即步行七步“七步”意指超越六道輪迴),作獅子吼道言:'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此“我”係指與宇宙合而為一之大無我,亦可作佛道解,因順此方餘俗,假名“我”)。
悉達多太子長大後,想知道一般老百姓的生活是怎樣的情形,是以出城郊遊,遊了四門後,見到人生,生、老、病、死的慘狀,於是發心離宮出家求道。
首先至苦行林尋師訪道,不知不覺就過了五年;在這五年中間,太子先後跟隨了很多苦行者學習修道的方法,但最後太子發現,這些修道者所追求的不過是想往生天界的快樂!因為天界仍在輪迴內,還會受到生、老、病、死的束縛,不能算是離苦得樂的真實覺道。
於是,再南下摩竭陀國拜訪了阿羅藍仙人與鬱陀羅迦仙人,學習禪定的方法,然而對於如何解脫生死,仍然沒有任何幫助。
心想,既然自己想要追求的真理,無法在別人那裡如願求到,那麼何不用自己的力量來完成呢?於是他決定放棄參學的生活,獨自來到伽耶山附近的苦行林中,開始了苦行的生活。
經過六年苦修,太子心中漸漸的明白,解脫的大事並不是光用肉體受苦就可以得到,因為苦了肉體反而是執著肉體;不能忘懷肉體,心就無法清淨,心不清淨,則一切污穢不能消除;污穢如果不能消除,又哪能走上解脫的大道呢?
於是太子決定放棄苦行,前往伽耶山附近的尼連禪河畔,準備讓清淨的流水,先洗去身上的積垢,再從事心理的清潔。
因為太子的身體經過長時間的苦行後,已非常虛弱了,以致當他浴罷起身的時候,竟因過分的疲勞而倒在尼連禪河的沙灘上。
幸而碰上一位叫做難陀波羅的牧羊女正巧路過,供養乳糜,太子因而恢復了氣力。
渡過尼連禪河,走到伽耶山旁,獨自端坐於菩提樹下,思維解脫之道,並誓言:“我若再不成功,無法了脫生死,而到達正覺涅槃的境界,誓不離開此座。”
最後於臘月八日,終於降服魔軍、魔女,夜睹明星大徹大悟,佛陀在菩提樹下成道時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能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佛道。
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
“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
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並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
並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說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栗、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
南宋陸游詩云:“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
據說杭州名剎天寧寺內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乾,積一年的餘糧,到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福壽粥”意思是說吃了以後可以增福增壽。可見當時各寺僧愛惜糧食之美德。
臘八粥在古時是用紅小豆、糯米煮成,後來材料逐漸增多。
南宋人周密著《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類做粥,謂之'臘八粥'”。
至今江南、東北、西北廣大地區人民仍保留著吃臘八粥的習俗。
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紅豆、棗子、栗子、花生、白果、蓮子百合等煮成甜粥。
也有加入桂圓、龍眼肉、蜜餞等同煮的。
冬季吃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既可口有營養,又可以感念 釋迦牟尼佛“不為自己求安樂,但愿眾生得離苦”之偉大弘愿。
~ 轉載 ~
(Source: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921559611413413&set=gm.1286900678022529&type=3&theater)